大马甲 发表于 2011-8-9 17:13:41

【115】【大陆】【瞧这一家子(1979年)】【RMVB/300M】【国语无字】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qx006 发表于 2011-8-9 17:55:06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石头诚 发表于 2011-8-9 18:24:49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浩如烟海 发表于 2011-8-9 18:27:07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风雨任从容 发表于 2011-8-9 23:32:29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音乐无极 发表于 2011-8-13 13:33:45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弥撒之夜 发表于 2011-8-13 13:55:45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半色人 发表于 2011-8-13 13:58:54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方圆 发表于 2011-9-11 09:04:40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晨源铭 发表于 2011-9-13 00:38:55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好好 发表于 2011-9-17 21:21:58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风雨夜归人 发表于 2011-9-18 00:23:33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林肯 发表于 2011-10-11 08:19:33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零零七 发表于 2011-10-20 18:25:51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树下君 发表于 2011-11-5 21:25:19

[attach]24313[/attach]

[attach]24312[/attach]

[attach]24311[/attach]

[attach]24310[/attach]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瞧这一家子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9本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中国]   
年份:1979年
演职员表
导演:王好为 Haowei Wang   
编剧 :林力   
摄影:李晨声
美术:郝静远   
作曲:王酩   
录音:桂枝林   
剪辑:唐彦林、马志珍   
照明:于元、仁宗泽   
化装:缪瑞清   
服装:孙焕香   
道具:谢庆衡   
置景:杨士明、史祥   
音响:穆朝元   
编辑:杨忠源   
副导演:杜民   
制片:王彬   
指挥:蒋衍   
演员:   陈佩斯 Peisi Chen .....嘉 奇   陈强 Qiang Chen .....老 胡   刘晓庆 Xiaoqing Liu .....张 岚   方舒 Shu Fang .....小 红   汪用恒 .....郁 林   张金玲 Jinling Zhang .....嘉 英   黄玲——胡婶   董子武——大阮   江水——老齐   陈裕德——老病号   刘钊——统计员   李健——郁林妈   刘国权——田秀   马季——照相员

剧情介绍

  曙光毛纺厂精纺车间主任老胡,工作勤恳,思想保守。女儿嘉英是精纺车间挡车工,她和父亲的徒弟、车间修理工郁林相爱。嘉英和郁林等青年工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试验光电探纬仪,但却遭到老胡反对。   
    老胡的儿子嘉奇,是话剧演员,但却不学无术,老胡更是看不上眼。嘉奇和朋友大阮及其女友张岚去公园划船,结识了新华书店营业员小红。老胡经齐书记批评帮助,碍于情面,表示支持技术革新,但苦于无知,只好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的技术书籍。他碰上的营业员正巧是大阮的女友张岚。张岚对他态度生硬,两人发生争吵。小红见状,赶忙劝解,并主动表示找到书后给老胡送去。   
    不久,新华书店要排练节目,小红邀嘉奇去指导,由于他的功底差,大出洋相。小红不但不讥笑他,反而鼓励他努力学习,更增加了他对小红的爱慕之情。后来嘉奇请老胡去看他们的首场演出,老胡想借此机会 去看看儿子的女友。不料小红因故把票子给了张岚,又闹了一场误会,老胡气得非要儿子与女友绝交不可。   
    国庆节前夕,光电探纬仪终于试验成功了,嘉英和郁林举行婚礼。小红和张岚也来庆贺,老胡再次把张岚当成儿子的女友,不禁吹胡子瞪眼。直到大阮到来,老胡才弄清真相,使婚礼增添了意味别致的笑料。

影片评价

  本片是同一时期中国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喜剧片。影片以笑为手段,注重笑的分寸,适当地夸张了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了欢乐的肯定或讽刺的否定,揭示出新时期人们的不同思想风貌。影片多采用实景拍摄,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时利用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使喜剧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借以体现出欢快跳跃的气势,并将其与严肃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的发展具有韵律性的变化。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 刘晓庆)。

幕后制作

导演口述:“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截图:

[attach]24314[/attach]
购买主题 已有 2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115】【大陆】【瞧这一家子(1979年)】【RMVB/300M】【国语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