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甲 发表于 2011-10-3 09:03:43

【115】【大陆】【红灯记(1975年)】【MKV/697M】【维吾尔语歌剧】【文革电影70】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无敌军哥 发表于 2011-10-3 10:34:34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边缘 发表于 2011-10-3 14:26:50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炎黄耀中华 发表于 2011-10-9 10:21:37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老影迷 发表于 2011-10-21 10:45:29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吴炳来 发表于 2011-12-1 15:23:29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闹球肾 发表于 2011-12-1 16:01:50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北方有佳人 发表于 2011-12-29 00:17:48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战龙在野 发表于 2012-2-2 21:15:26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长岭镇小 发表于 2012-2-23 08:22:35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万水千山总是情 发表于 2012-2-23 08:51:18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李主席 发表于 2012-3-23 17:23:59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13-7-15 13:28:17

[attach]29323[/attach]

[attach]29324[/attach]

[attach]29325[/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剧团移植演出
本剧音乐以我国维吾尔族民剧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进行创作
编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移植
导演:成 荫
摄影:伟林玉
音乐:则克力.艾里帕塔 黑牙斯丁.巴拉提 周吉
录音:李 林 吴汉标
美工:寇鸿烈 马义彪
演员表
李玉和............阿不力米提.沙地克
铁 梅............吐尼莎.萨拉衣丁
李奶奶............阿衣夏姆.克里木
磨刀人............衣不拉音.牙克莆
惠 莲............吐尔孙娜衣.艾则孜
田大婶............帕但木.热衣丁
鸠 山............阿不都克里木.巴克
王连举............马合木提.阿米
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某敌占区,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铁路工人李玉和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中结成的一家人。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李不为所动。鸠山无计可施,将李玉和、李奶奶杀害。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在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柏山游击队消灭了追赶铁梅的鸠山等敌人。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运用摄制革命样板戏影片的成功经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影片源于舞台,高于舞台,根据歌剧的特点,突破了舞台的局限,增添了一些新的过渡场景,使影片更接近于生活,更逼真,更感人,对塑造英雄人物,起到了较好的映衬的作用。如在《粥棚脱险》一场,开始,通过李玉和的视觉感,摇出了破烂嘈杂的市场,从侧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从而使李玉和战斗到底的革命意志表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影片增添了李玉和家门外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小巷景色,在那阴暗的天空下,破旧的小巷,低矮的房屋,小树挂着几片残叶,显出秋风萧瑟的景象,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苦难生活。镜头一摇,李玉和家中,虽然和小巷只有一墙之隔,却是生机盎然,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人们看到,一面不大的明亮的玻璃窗上,贴着革命的暗号——大红蝴蝶,在和煦的阳光下,一盆翠绿的蒜苗鲜嫩挺拔,墙上挂着一串大辣椒闪着红光。这些景物形象地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在白色恐怖四面包围下坚持战斗的革命联络站,突出了李玉和一家一心为革命,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革命情操和革命气质。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使《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更加扣人心弦。当敌特假扮联络员来索取密码,被李奶奶识破和赶走,铁梅正要取下联络暗号大红蝴蝶时,李玉和推门而进。在这样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李玉和镇定地站在窗前,外面的桔红光照射在他的脸上,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镜头从正面、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玉和胸怀朝阳、准备和凶残的敌人斗争到底的神态。李玉和昂头把一碗酒一饮而尽之后,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镜头用远景跟摇着他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地离家而去,突出了李玉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同尾随在他后面的那个宪兵队小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赴宴斗鸠山》一场,影片编导者特地设计了宪兵队的大门和一队荷枪实弹恶煞一般的鬼子兵,形象地展示了鸠山“刀斧丛中摆酒宴”的险恶用心。在李玉和唱“一封请贴藏毒箭”时,编导者专门设计了鸠山客厅外景——一座灰暗的砖房和回廊,那低矮的屋檐,黑暗的天空,沉闷单调的景物,都预示着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死的考验即将来临。同时,那昏暗压抑的环境,那藏于暗处的敌特,和那桌上摆着鲜果美酒的“宴席”,形成强烈的讽刺,无声地揭露了鸠山阻险毒辣的奸计和卑鄙的灵魂。影片在日寇把李玉和拉下去受刑时,在音乐的伴奏中,天空由昏暗的夜色转为朝霞满天的清晨,表现出尽管鸠山花了很长时间,对李玉和毒刑用遍,但却丝毫动摇不了李玉和的钢铁意志,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骨气和胸怀朝阳斗敌顽的革命精神。在《刑场斗争》中,影片在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前奏曲中,用较长的镜头摇出笼罩在黑暗之中的大好河山,日本宪兵队的层层铁丝网,阴森的碉堡群,最后,停在侧逆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苍劲挺拔的青松上,接着镜头一转,李玉和高大的身影伫立在青松旁。这样组接镜头,寓意深长,深刻地表达了李玉和“锁不住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坚定革命意志。在这一唱段中,当李玉和向往革命胜利后“百花吐绝”、“红旗插遍”的情景时,迭印出百花盛开和红旗漫卷的镜头,展示了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李玉和、李奶奶英勇就义后,影片在混声合唱中出现了苍山云海、海涛击岸和红霞辉映蓝天的空镜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革命者的英雄业绩,表达了革命人民对英雄的深沉悼念。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指示的指引下,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色彩比较丰富、准确。比如,在《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虽然李玉和被捕,革命据点遭到破坏,又是黑夜沉沉,外面有“狗”在监视,但屋内仍然充满光明,李奶奶、铁梅那刚毅、镇定的脸色,充满红光。在处理反面人物上,避免了脸谱化。铁梅上山一场,采用在外景拍摄,使影片景物焕然一新,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attach]29322[/attach]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 金钱 才能浏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15】【大陆】【红灯记(1975年)】【MKV/697M】【维吾尔语歌剧】【文革电影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