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转载】孔子的执著
孔子很执着,他说如果天下有道的话,我孔丘也就不愿意出来参与改革了。言下之意,他老人家之所以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学习《侍坐章》,我们知道孔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很喜欢安逸的,喜欢享受生活的。他的三个弟子都谈了自己的“志”,都是有关于治国安邦的,这些都是符合孔老先生的一贯主张的,本应受到老先生的赞同,可是先生却说:“吾与点也”。曾点的理想是多么地富于诗情画意啊。他说,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裳已经做成,成年人五六个人,小孩子六七个人,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凉,然后唱着歌回家去。所以,老先生说,我还是赞同曾点的想法啊!可见,孔子是肩负着天下大义的责任的。天下无道,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的,这是老先生深知的,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啊!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历经千难万险,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所经的国家不是兵荒马乱,乱政,就是有饥荒。在陈蔡之间甚至是绝了粮,惶惶若丧家之犬,可他还是不动声色,照样鼓他的瑟,弹他的琴,一点都不感到忧患和劳苦。他的这种“铁肩担道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多么地可敬啊!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殒身不恤的精神,千载而下,犹令人感佩不已!后世的 人们不乏其例,就连日本的“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也是深受其惠,有他的书《人生十论》为证。
其实,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已经种入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女娲娘娘炼五彩石补天;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真是不胜枚举!
孔子一直信奉入世之道,他知道国家还不太平,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所以当他遇到那些隐士的时候,他也不厌其烦,加以申说。楚狂接舆嘲讽他,说他德行衰微了,还是停下不干了吧。他就下了车,走向接舆,可是人家快步走着躲开了,他自讨没趣,也不在乎。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就体现在他那悲壮的执著上。为达到目的,他不屈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雅斯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处。”因此孔子是世界四大圣人之一,其他三位是苏格拉底、佛陀和耶稣。
历史上有担当的人,无不是社会给的舞台,如果开始就夭折,哪有后来的辉煌。正像明王朝的张居正,早期蛰伏于严嵩之下,后来才有机会进行改革。 政治是不适合理想主义的,然而……又总是需要理想主义的人……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比常人更执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