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珍藏版纪录片】彼岸.The.Other.Bank.1993[MKV/1.103 G]
※片 名 彼岸※译 名 The Other Bank※导 演 蒋 樾※年 代 1993年※国 家 中 国※语 言 普通话※豆瓣评分 8.2 (279人评价)※片 长 142 mins※文件大小 1.103 G※混合码率 1 115 Kbps※视频尺寸 720 x 528※画面比例 4:3※帧 率 24.000 fps※数据密度 0.115※音轨信息 音频 AV※类 别 纪录片※简 介 1993年独立制作纪录片《彼岸》(1995年完成,此片参加1995年法国真实电影节;1995年香港国际电影节;1995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995年德国奥格斯堡电影节;1996年葡萄牙电影节等)。 它叙述一群未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碎的故事。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中饰演角色。他们连演七场,很多著名艺术家都前往观看,就他们的真实而富于激情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蒋樾为此跟拍了四个月,但在戏演完的同时,他也因经费短缺而被迫停机。三个月后他再次见到这群孩子时,他们已被命运无情地抛回了残酷的现实,无望地在北京漂流。有的女孩成了歌厅门口招徕顾客的小姐,有的男孩则成了骑车给人送方便面的学徒。又过了四个月后,他们实在撑不住了,只能满含绝望地离去。蒋樾追踪其中三个孩子踏上返乡之途。他们回到农村之后,竟然自己排了一出戏叫《一只飞过了天堂的小鸟》,在村子里上给几十个老人演了一场。戏的一开始就在修理一台拖拉机,到剧终也没修好,最后一群人在荒野里推着拖拉机行走,他们的美梦就此化为乌有。 九三年初春,戏剧导演牟森应邀替往北京电影学院的演员交换及训练中心主持一个短期表演工作坊。逾三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这次训练。到最后,共有十四位学员坚持到底,在工作坊结束后演出了高行健和于坚编剧的《彼岸》。七场前卫演出震惊了北京的艺术界和文化圈子。参与演出的十四位学员。收到了掌声、鲜花和眼泪的回报。落幕后,何去何从?十四位年轻人选择留在北京。可是现实较舞台远为残酷。课室里编织的美梦落到不近人情的社会里立时破灭。在北京的六个月教会了他们许多,对生命的体会也深了。 最后,十四位年轻人相继离开京城,返回故乡,其中一位更把两位同学领往他河北偏远老家。在那里,他们上演了自己编写的戏剧《飞过天堂的黑鸟》。舞台就是家中刚分到的十亩地。启蒙老师牟森亦从北京前来当学生们的观众。剧中最后一幕,众人推着破烂的拖拉机,在田中慢慢隐没。本片拍摄历时两年,纪录了一群年轻人的训练及演出,也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踌躇。纪录片《彼岸》首先纪录了一出戏的诞生,有先锋色彩的民间戏剧工作者牟森排练和演出了一个实验剧《彼岸》,由诗人于坚根据高行健《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改编,目的是试图对"彼岸"这个汉语词汇进行解构。该戏由牟森在电影学院训练一个从社会上招来的短期训练班来完成,为期四个月,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如东北、云南到北京来寻梦的的十八、九岁的孩子,普通话还说不标准,他们所拥有的就是青春的身体。在电影学院的一间教室里,牟森带着他们摸打滚爬欢笑嘻闹在一起,吃着低劣的伙食,用《社会主义好》的歌声富有讽喻地进行形体训练,在一根绳子上爬行,去追寻"彼岸"是什么。最后是演出,训练的教室被铺天盖地的报纸糊了起来,请来的北京各路文化名流和外国友人拥挤在边上,孩子们忘情地、投入地、声嘶力竭地喊着、摇摆着、跳着、跌爬着,在演出结束的掌声中,伴随着闪光灯的辉映,我们看见泪水、汗水和报纸的油墨糊满了他们的脸和身体。他们簇拥到牟森的身边,把牟森团团抱住,用手在他的头上抚摸,把脸贴在他的身上摩挲,然后把他高高地抬起来欢呼,——很自然地,牟森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那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情景,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时刻,很多观众泪流满面。戏后的座谈会上,各路文化人用各种翻译体的的高难度词汇和复杂的分析竞赛般地赞扬了这个戏,记得其中还有人说这个戏"解构"了一个在黑暗中肩着闸门的"巨无霸"的形象,——谁都知道,他指的是鲁迅;我曾经对蒋樾说,从这个片子的结构上说,我以为座谈会这部分太长有累赘之嫌,但是从另一方面上说,它给我们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评论保留了一份怎样的备忘录!说实话,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总结出一个字——乱!一般人看来可能会如同嚼蜡。但是要想到那是1993年,⑥④后的第四个年头。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大学生的心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失望……
下载地址:**** Hidden Message *****
这个片在上学的时候被老师们多次提起 太好了,非常感谢楼主分享,不知道资源是否依然有效,一直想要看的一部纪录片。 大学生也是逃不过的,时代的转型使得很多人失去了方向和信念。 望楼主多发此类独立纪录片。谢谢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