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注册 登录
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返回首页

猪悟静的个人空间 http://gy99.org/bbs/?109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田丰:邵氏十年(1961——1971)见闻录(上)

已有 477 次阅读2012-2-18 07:01 | , , ,

看港台影视剧,总会感慨一些老戏骨演得好;查他们作品表,个个有拍过上百部的经验;就算不是科班出身,有数量积累也能完成质变。听老戏骨讲古,各种爆料轶闻不绝于耳,总会特别欢乐;最近有幸与前辈田丰聊天,也是受益良多。老爷子解放前在内地跟过话剧团;1949年到台湾后从事电影和戏剧演出多年;60年代年去香港发展,在邵氏公司以副导演和演员身份待了十年,与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程刚、罗维等名导都有亲密合作。田丰既精台前表演,又懂幕后制作,更因在早期台湾影坛浸淫日久,对港台两地影史渊源了解颇深,所以讲起邵氏创牌子那十年(1960——1970)来,视野所及,较之只做导演或演员的前辈更加广深独到,内容完全可做邵氏电影研究的重要佐证。小子不才,得田丰老师授权,特笔录整理之,希望为港台影史留一张侧影特写。

田丰:邵氏十年(1961鈥斺1971)见闻录(上)

1949——1960 《阿里山风云》与惨淡的台湾电影

49年跟着国民党的空中话剧团去了台湾,到了没几个月,刚好上海的国泰电影公司到台湾出外景。这个戏叫《吴凤传》,吴凤是台湾的一个传奇人物,主要演员都是公司从上海带过来的,其他演员则在台湾本地找,就找到我们。后来上海要解放了,公司的资金来不了,台湾有片商接手拍这个戏,一部分演员要回去就送回去,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来。我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就不打算回去,军队也不干了,拍了这部电影。因为演主角吴凤的演员不能来了,这个角色就找当地的演员,这演员的分量不够啊,就改故事,加入了山地人恋情的情节,又加了个男主角蓝天虹,所以改了名字叫《阿里山风云》,乔宏演个酋长,我演个县长,张彻是挂名导演,执行导演是张英,编剧是申江。拍戏的时候我只是公司聘请的演员,跟张彻还不熟。

《阿里山风云》拍完之后,我就呆在台湾。那时候台湾电影很凄凉,都是国家拍的政策戏,拍的都是反共抗俄。有三个电影厂,国防部有一个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有个台湾电影制片厂,只有农业教育电影公司一年拍一部,那两个还不拍。五十年代中期有所转变,台湾老板拍台语片,国语演员怎么办呢?国语导演也去拍台语片,国语演员就做副导演,化妆,剧务,要赚钱嘛。五十年代后期台语片很蓬勃,一年拍十几二十部戏,那时候拍戏也比较简单,黑白片,小银幕,一个月就拍完了。我也做过副导演,有时候兼化妆师,也简单,油彩就两种,一个28号,一个30号,28号是女人用的,30号男人用的。朋友互相照顾嘛。

五十年代末期,香港电影常过去台湾拍戏,那时候香港最大国语片公司是国泰(注:最早拍《阿里山风云》的是上海国泰,与陆运涛主导的香港国泰并非一家),还有一些私人独立制片也常到台湾取外景,虽然不多,一年总有几部戏,无形中就有交流。我就是因为拍了一部来台湾拍外景的香港独立制片,后来内景要回香港拍,我就跟着去了香港。这个导演是罗维。

    “田九部”入邵氏先签“副导演”约

我是60年到的香港,两个月不到接了九部戏,得了个外号叫“田九部”。那时候邵氏公司刚启动清水湾片场,12月份就开始用了,有六个棚,但只有一个棚能用。第一部戏就是李翰祥的《杨贵妃》,拍马嵬坡那段。有一场是行军到马嵬坡,三军不动,士兵起来反抗,有甲乙丙丁四个兵,逼着唐明皇杀杨贵妃,甲是朱牧,乙就是我。

我跟邵氏合作第一部戏是袁秋枫导演的《夜半歌声》。跟邵氏签合同后的第一部戏是《花田错》,胡金铨编剧,严俊导演。当时邵氏公司基本演员男主角就一两个,张冲,赵雷。女的很多,丁宁、杜鹃,李丽华,林黛。我在《夜半歌声》演看戏院的怪老头,在《花田错》演打虎将李忠,这个是古装戏,很多邵氏导演一看,我的扮相很好。老导演岳枫拍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原野奇侠传》,我是头跟尾都有。

拍完《夜半歌声》之后,袁秋枫筹备一个戏叫《黑森林》,这是一个马贼的戏,整个就在台湾拍。我之前跟他合作很愉快,他问我能不能帮忙做副导演。我说我不做,我也做过副导演:副导演要偷懒也可以很轻松;要真正做事,比谁都累;还有,跟导演关系不够的话,也很难做,我跟袁秋枫是新交,交情上没把握合作的好。但最后还是推不掉,接了我就帮他打个预算书,名字叫《黑森林演职员手册》,里面包括有多少布景,服装有多少,有多少人员。这个东西在香港也好,台湾也好,没有副导演做过,这个工作应该是制片做的。袁秋枫拿到以后不但满意,还拿给邹文怀看。邹文怀没见过这个,问这是田丰做的?这样的人才咱们公司应该要啊。

我属于硬里子演员(注:戏班术语。主角是“面子”,配角是“里子”,一些配角因艺术根底深厚被称为“硬里子”),我应该也是第一个进邵氏的硬里子演员,但签的第一张合同是副导演合同,那时副导演一部戏只拿一千多块港币,一年至多做三部,我说这个不够我们一家生活,我跟你一签,整个卖给你了。邹文怀也很会做,另外跟我签了一张演员合同。这样,我才签下来,那是1961年尾。

61年到62年,邵氏公司生产量很大,先把粤语片打垮,因为它是黑白片嘛,邵氏是进入彩色世界。粤语片的演员制片通通都往邵氏跑,这么一来,国泰也受影响,他们拍的戏没有邵氏卖钱。63年邵氏的气势已经有了,国泰已经跟不上了。那个时候邵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古装戏组归李翰祥负责,他下面两个副导演升做导演,一个是高立,还有一个王月汀。胡金铨是李翰祥把兄弟,本来是做演员的,也写剧本,后来感觉自己做演员没前途,因为外形受限制,就想转做导演。李翰祥正好也想把胡金铨吸收到这组里面,但胡金铨不喜欢拍《玉堂春》这种黄梅调,但没办法,不拍没这个机会。

当时我给《玉堂春》做副导演,做着做着赶上电懋跟邵氏打对台,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邵氏导演都停了,《玉堂春》也停了,胡金铨都去拍《梁祝》了,我也调去做副导演。胡金铨拍一组,高立拍一组,李翰祥自己拍一组,三个副导演,一个朱牧,一个我,一个刘易士   我是专门负责三个棚的布景,刘易士负责服装道具,朱牧串联三个棚的情况随时报告给李翰祥知道。邵氏只有六个棚,三个导演一个人占一个棚,剩下三个棚要搭布景啊,这个拍完马上就赶那个,拍的天数我不记得了,反正这部戏拍完以后,别的导演才能拍戏,那是一次记录。

《梁祝》台湾大卖有历史原因

《梁祝》在香港上演不卖钱,没想到台湾卖钱,这里面有历史原因。那时候台湾跟日本有邦交,每年进口日片数额非常多,台湾所有的大戏院都放日片,国片很少。邵氏公司在台湾也不是自己发行的,是给另外一个叫国际公司的发行,这个公司不光发行片子,还做别的生意,真正的负责人叫夏维棠,另外两个,一个叫张应九,一个叫张陶然。他们是台湾发行公司的托拉斯,连邵氏跟他们还价钱也没办法,这都有矛盾。后来(1963年)台湾跟日本断交了一阵,戏院老板慌了,日片没得发行,只有发行国片,有个发行西片的老板叫黄明,跟邹文怀是同学,都是上海人,两人一谈,正中邹文怀下怀,正不想给国际呢,好!就给他。黄明这个人也有眼光,《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他连锁戏院头一炮,没日片以后,头一次上演的就是《梁祝》。这是机会,结果大卖,把台湾变成 狂人城,这么一来,邵氏把所有片子都给他了。

国际的老板也不简单,就跟新加坡的电懋联络,联手陆运涛对付邵氏。张陶然是多谋的人,他发现邵氏内部斗争很厉害,李翰祥不满意,凌波也红了嘛,就想办法把他俩弄走。张陶然这一套还真行通了,李翰祥被说动了,凌波也说好了,邵氏就很紧张了。我只是耳闻,听说凌波没有走的原因是邵逸夫用钞票砸出来的,何冠昌带着三十万现钞摆在面前,六十年代的三十万啊,走得了么?当时跟李翰祥离开邵氏的,除了朱牧,几个基本的道具、剧务,还有一个布景师,姓曹,但在邵氏也不算第一流的。

李翰祥为什么要走呢?当时谣言很多,其中之一是邹文怀找袁秋枫对付李翰祥。袁秋枫本来拍厦门语片的,邹文怀看他拍得不错,就拉进邵氏来了,这个导演修养不够,进去就造成这样一个气氛,实际他和李翰祥的导演功力根本没法比。后来袁秋枫不干了,去了电懋,再回邵氏时方逸华已经来了,先让他做邹文怀的活,做了俩月,不行,就改做片场厂长了。

在邵氏片场,有一个剧务主任叫陈翼青,他是三级的职员,但拿一级的薪水,比厂长都高!陈翼青可是一个老资格,做过编剧、导演、也做过演员,在上海跟岳枫一个时期的,经验非常丰富。那时候邵氏的会计成本算起来,一天开出六组戏才不赔钱,如果一天开七组就赚一组,八组就赚两组,陈翼清就能做到每天不管内景外景最少给邵逸夫开出六组。这个很难调度的,邵逸夫每天上班一进办公厅就是看这个,今天是内景几组,外景几组,陈都是一早先到邵逸夫那里挂牌子,这一天工作情况清清楚楚,都在那牌子上。所以陈翼青薪水比厂长还高,而且一直拿到死,人才嘛,。任何事情,他没有搞不定的,这么大一个公司,经验不够做不来的。

张彻成为“百万导演”之前

李翰祥走后,邵氏冒起最厉害的导演就是张彻了。他比我早来香港两三年,开始是李湄请他拍戏,但拍的戏也不卖钱,他就留下来在报馆写影评和武侠小说。后来邵氏请张彻,但他刚跟国泰签的约。那时候台湾去的就我和他两个人,张彻还跟我研究:你看,国泰昨天刚签,今天邹文怀找我。我说:不用考虑,做人要有诚信,你跟国泰签了一年,就做完一年,你跟邵氏讲,有诚意就等我一年,那时候我也是两个公司都要应付嘛。张彻就在国泰做了一年,然后到邵氏做编剧,邹文怀让他写个剧本给李翰祥拍,我想这不是找麻烦么?人家会拍么,但李翰祥也高段,接受了,拍出来还赚钱呢,就是那部《一毛钱》。这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的事,后来李翰祥离开,张彻开始做导演,第一部戏《虎侠歼仇》,邵逸夫不满意找人补戏,找的剧务主任陈翼青给补,他也会做人,还是用张彻的名。之后拍《蝴蝶杯》,又不好,这回让袁秋枫来补,他也是应付事。第三部戏《边城三侠》,卖座就不错,再下来《独臂刀》,就是百万大导演了,全邵氏没有过的。

1971年邹文怀出走,拉了王羽、罗维,本来还有张彻,但这个人有眼光,他觉得邹文怀出去做,不太可能做得好。其实罗维也跟我谈过,我根本不考虑,那时候我觉得邵氏是电影工作者最好的一个地方。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论坛注册

关于我们|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粤ICP备10240225号 )   联系管理员

GMT+8, 2024-5-4 09:02 , Processed in 0.05591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Theme by Admin987.com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