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注册 登录
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返回首页

猪悟静的个人空间 http://gy99.org/bbs/?1097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香港电影书籍推荐

已有 306 次阅读2012-2-25 19:54

这几年读了一些关于香港电影方面的书,尽管感觉书籍增多了不少,但良莠不齐,如日前在《南方都市报》的书评周刊里读到一篇推荐黄文杰的《陷落的电影江湖》的文章,作者将这本书赞的很高,可惜买来一看几乎是一本影评集,文章的质量也离那书评所赞相差很远。
而推荐一些个人认真读过的关于香港电影方面的书。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丛书:
《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电影》、《1997香港电影回顾》、《1998香港电影回顾》、《1999香港电影回顾》、《2000香港电影回顾》、《2001香港电影回顾》、《2003香港电影回顾》、《2005香港电影回顾》、《2006香港电影回顾》、《2007香港电影回顾》、《2008香港电影回顾》、《性/别光影:香港电影中的性与别文化研究》、《双城映对——香港城市与香港电影初对谈》、《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论述》、《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200部》。

成立于九十年代中期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每年除了评选“电影评论学会大奖”及出版相关的“香港电影回顾”系列之外,还会出版一些由香港电影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为主所撰写的影评或电影研究集,其中“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丛书”迄今已经出版了约30本,主要作品包括前文所列举的十多本。
“香港电影回顾”系列是丛书中的重头戏,每本除了选篇了每年的影评人学会会员关于该年度香港电影的讨论、评奖记录之外,不但收录了对于重要作品的评论,还有不少对于该年度电影现象的综合性的评点与探讨,其中朗天主编的《2003香港电影回顾》算是最好的一本吧,这也与2003年是回归以来香港政治文化民生最重要的一年有关吧,可惜这系列书的质量越来越低,甚至《2007香港电影回顾》里的一些文章直接来自于网络,而《2008香港电影回顾》则有一些直接来自于《香港电影》杂志;而朗天的另一本书《后九七与香港电影》也是值得细读之作,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九七前后香港电影如何反映当时香港人的心态;前不久出版的《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电影》则是新近出版的佳作。
因为笔者没有读过《2002香港电影回顾》与《2004香港电影回顾》,所以没有推荐;而潘国灵的《王家卫的映画世界》、大卫·波德威尔的《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因为笔者买的都是内地版,且内地版与港版有所差别,所以另外列出;至于金炳兴的《丈八灯台看电影》、张伟雄的《我和电影的二三事》、陈耀成的《从新浪潮到后现代》这三本书,选读其中某些篇章就可以。


香港国际电影节系列丛书:
《香港功夫电影研究》、《香港武侠电影研究》、《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香港电影中的中国脉络》、《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电影中的海外华人形象》、《国语片与时代曲》、《光影缤纷五十年》、《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香港电影面面观》(98-99、99-00、00-01、01-02、02-03)、《香港电影七九-八九》、《向动作指导致敬》、《风花雪月李翰祥》、《焦点导演:邱礼涛》、《焦点演员:刘德华》。

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香港电影节的一大盛事,在八九十年代里还专门设有一个栏目“香港电影回顾”,并常将相关的探讨论文结集出版,如前文所列举的《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回顾》、《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等,因为收录的文章往往经过作者的深入研究或探讨,整体质量要比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高很多;而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致敬或者“焦点人物”(名称每年有所不同,但大意如此)单元,有时候也会出版相关的特刊,如《焦点演员:刘德华》、《焦点导演:邱礼涛》,而这类书最重要的是收录在影片开始的影人访谈,很详细。
《香港电影面面观》是配合近几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的“香港电影面面观”而出版的系列丛书,但随着香港电影本身的不济,这两年已经没有继续出版;而《香港电影七九-八九》可以说是“香港电影面面观”的“前身”的结集,再现了当时影评人、电影人对当时香港电影的看法——不仅是现在所看到的辉煌,还有忧虑。

 

香港电影资料馆丛书:
《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摩登色彩——迈进1960年代》、《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王天林口述史》、《冷战与香港电影》、《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邵氏电影初探》、《国泰电影》。
香港电影资料馆凭借其资源优势,近几年也都会每年出版一两本关于香港电影方面的书籍,质量也相对要比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丛书要高一些,而《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也要明显优于去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特刊《浪漫演义:电影工作室创意非凡廿五年》。

 

林奕华:《娱乐大家》(电影·电视·文化)。
电影编导兼文化评论者的林奕华,近几年出版了电影电视与文化随笔集《等待香港》、《娱乐大家》系列。笔者不是很喜欢《等待香港》系列,而比较喜欢《娱乐大家》系列,尽管他的一些文字感觉还意犹未尽。
而他在内地出版的《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则是从《等待香港》、《娱乐大家》的香港版里挑选出来的文字集。

 

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
汤祯兆这几年的文字朝着日本文化靠拢,不过他的这本《香港电影血与骨》写的很好,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评论新世纪的香港电影现象,尤其是周星驰现象、《无间道》现象,以及每年的香港电影总结(2002-2006年)等。

 

罗贵祥:《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与香港电影1970s'》、《殖民无间道》。
本身是教授的罗贵祥,其研究方向不是单纯的香港电影,而是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探讨香港电影的现象,而这两本书,包括他编著的《杂唛时代——文化身份·性别·日常生活与香港电影1970s'》及自己书写的《殖民无间道》,都是不错的作品,只是后者更多是讨论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文化。

 

陈清伟:《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
本书的重点在于八十年代到1997年的香港电影工业与市场的变化,不但有详细的数据说明,也有简单而通俗的概括性说明。

 

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
如果说,陈清伟的《香港电影工业结构及市场分析》是以翔实的数据来说明香港电影工业自八十年代来的变迁,那么,钟宝贤的这本《香港百年光影》则是从史实的角度揭示了香港电影工业在二十世纪的变化。

 

陈家乐:《无主之城——香港电影中的九七回归与港人认同》。
身份认同是九七前后香港不少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陈家乐的这本书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明。可以参读朗天的《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罗卡编的《香港电影类型》里卓伯棠的两篇文章。

 

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全球华语影视产业与管理》、《侯孝贤电影讲座》。
《香港新浪潮电影》是这几本书中最好的一本,以比较翔实的史料、扎实的文字说明了香港电影新浪潮在七八十年代的流变,但奇怪的是,整本书里居然绝口不提陈韵文这位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重要编剧(她与谭家明、许鞍华合作了不少电视与电影佳作);而《全球华语影视产业与管理》可能跟主讲者的关系有关,其中少数不错。

个人更加喜欢《香港电影点与线》一些。

 

邝宝威:《许鞍华说许鞍华(增订版)》。
收录了许鞍华的关于她的创作、作品的访谈,还涉及到谈徐克等电影人。而后半部分选录了石琪、卓伯棠等人评论许鞍华作品或者谈许鞍华的文字。

 

张美君:《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关锦鹏的光影记忆》。
编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尽管个人不是很喜欢关锦鹏的电影。另外,关锦鹏的纪录片《男生女相》值得看看,其从父亲、哥哥等角度探讨了华语电影里的男性形象。

 

山田宏一:《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
日本影评人与胡金铨的多次访谈后编写的书,涉及到胡金铨的每一部作品的创作。

 

大卫·波德威尔:《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
外国电影研究者研究香港电影里,迄今笔者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李以庄:《早期香港影史第一悬案》、《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对于早期香港电影的研究的必读书,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说明了黎北海、黎民伟兄弟俩的在香港电影中的位置。


PS.参读书目:
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
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中国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10年》。
郭越:《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
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
蔡洪声:《香港电影80年》。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
潘国灵:《王家卫的映画世界》、《城市学》。
魏君子:《江湖残卷》。
罗卡:《香港电影点与线》、《香港电影类型》。
林杮理:《影像的逻辑与思维》。
韩江雪:《香港的郁闷——新生代vs婴儿潮世代》。
牛津大学出版社丛书:《香港文学@文化研究》、《阅读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论坛注册

关于我们|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粤ICP备10240225号 )   联系管理员

GMT+8, 2024-5-4 18:51 , Processed in 0.03965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Theme by Admin987.com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