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标题:
你还记得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林琳儿
时间:
2012-7-17 16:11
标题:
你还记得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吗?
“22大明星”是指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赵丹、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他们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的照片曾经是一代人相册中的珍藏;他们出演的影片,浓缩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1962年,文化部让各电影厂报名单,从中挑选出老、中、青优秀演员中最有代表性的22位电影明星。其中,男演员10位,女演员12位。然后,将他们的照片统一制作、放大,让有条件的电影院悬挂。
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中的赵丹、孙道临、白杨、崔嵬、张圆、谢添、上官云珠、张平、李亚林、陈强、张瑞芳已相继去世。如今,年龄最小的祝希娟也已经74岁。目前,除祝希娟常年在美国,王丹凤定居中国香港以外,其余都还在内地生活。
作者:
青松岭
时间:
2012-7-18 00:36
这个当然记得,电影院都有他(她)们的大幅照片.
作者:
伊藤开司
时间:
2012-7-18 01:22
希望这一辈老艺术家都能够在天堂里能够开心。
作者:
天是红河岸
时间:
2012-7-18 07:20
这些艺术家绝大部分都知道的,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经典的影片
作者:
林琳儿
时间:
2012-7-24 08:25
1962年,中国“二十二大明星”的巨幅照片首次在全国各地电影院悬挂,立即掀起了一股“追星”旋风。那么,这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又是怎么兴起的?
1961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约请夏衍、陈荒煤、于伶、司徒慧敏、崔嵬、田方及各地电影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等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厅进行座谈。
开饭之前,大家和总理围绕着文艺界、电影界在近期出现的一些好作品进行讨论。忽然,总理像是想起什么事,郑重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个大明星,我们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的明星照片呢?夏衍同志,你考虑考虑。”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提到有关电影明星的新概念和新问题。
几天后的7月1日是建党40周年,周恩来与一些文艺界人士同游香山。在香山,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恩来慎重地提起。事实上,当时中苏关系日趋紧张,继续高挂苏联演员的照片显然是不合适的。由此,身为文化部副部长、主抓电影的夏衍,带领他的一班精兵强将,迅速行动起来,开展群众参与评选优秀影片、优秀演员的全国性活动,也就于1961年开始以《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选、投票形式,拉开了帷幕。
当时真正有实力的还是长影厂、上影厂、北影厂和八一厂,所以,评选主要在这四大电影厂进行。四大电影制片厂纷纷把候选名单送到周恩来的手中进行审核,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挑选的标准,主要突出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队伍,并结合当年度优秀的影片的主演,最后确定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明星”。
“二十二大明星”的评选标准,带着鲜明时代的烙印。解放前上海的老明星,故去的或未能积极融入新时代的,如阮玲玉、胡蝶就不提了。即使留了下来,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身体原因、政治运动迫害早逝、改做导演、改行退出影坛)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表演不突出的,都令人遗憾地未能进入“二十二大”的行列,比如金焰、石挥、蓝马、周璇、刘琼、张伐等。
“二十二大”的人选,从艺术成就上来衡量,也未必完全公正。祝希娟以一部《红色娘子军》蹿红,但同样主演《董存瑞》的张良,主演《五朵金花》《阿诗玛》的杨丽坤,主演《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的陶玉玲却一一落选。
解放前便以《忆江南》《结亲》《恋爱之道》等片成名,解放后又主演过《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桃花扇》多部名片的“潇洒人气王”冯喆,因为在路上多看了一个漂亮姑娘几眼,被人举报作风有问题而落选;既能在《自有后来人》《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中扮演正面人物,又能在《青春之歌》中扮演反派的赵联,由于北影厂名额有限和青年演员过多,被建议发扬风格而落选。
最可惜的是主演影片最多、资格最老的长影厂演员浦克,由于解放前曾在伪满供职,并与李香兰合演过一些电影,被认为政治上有污点,甚至连候选名单也没有被列入。
相反,也有幸运儿。像祝希娟,1960年刚刚从上戏毕业,只主演过《红色娘子军》,但她在此之前举行的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得最佳女主角奖,人气极高。
上官云珠的入选更是不易,1957年还差点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她根本不符合入选条件,但凭借曾与毛泽东先后7次的见面和丰富的从影经历,一路过关斩将,柳暗花明;凭借《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炮走红的谢芳,当时还在武汉歌剧院工作,并未调往北影厂,是曾经担任过华中地区文化局长的导演崔嵬(他当年以主演《红旗谱》而荣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慧眼识珠,用“培养新人义不容辞,我宁愿不上也得谢芳上”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才使得她挤进北影厂名额极其有限的申报名单中,并最终幸运入选。
欢迎光临 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http://gy99.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