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SN
-
- QQ
- 275245736
- 记录
- 2
- 贡献
- 15
- 好友
- 150
- 日志
- 0
- 相册
- 1
- 分享
- 0
- 主题
- 472
- 精华
- 0
- 生肖
- 虎
- 星座
- 天蝎座
- UID
- 18
- 阅读权限
- 150
- 威望
- 202
- 金钱
- 52270
- 破坏度
- 0
- 帖子
- 10588
- 积分
- 57968
- 在线时间
- 665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6-27
- 最后登录
- 2021-9-22
   
 - UID
- 18
- 阅读权限
- 150
- 金钱
- 52270 充值
- 帖子
- 10588
- 积分
- 57968
|
2#
发表于 2010-2-26 21:03:57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本帖最后由 ray89573 于 2010-2-26 21:21 编辑
(二)、宝马雕车香满路——上元节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
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
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
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仍然
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增加了舞龙、舞狮等“百戏”内容。
说到节俗,很想多说几句:纵观历史会发现,各种节日,不论它的本身背景如何,发展到后世,
往往只沉淀下热闹和喜庆,清代尤甚。这大概随着华夏文化逐渐沦失开始的。失去了礼仪风范,多
了几分世俗的笑闹,少了些许历史的浪漫……先让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个节日历代的普遍节俗:
1、 祈福祭祖
不论是当年汉武帝元宵节祭祀的太一神,还是唐代上元日庆贺生日的天官,这些神的主要职责
之一就是赐福。后来太一神逐渐被忽略,随着道教的发展,民间却盛行起了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
大帝的祈福习俗;我们的传统习俗中,节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奉
于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合家团聚,品尝香甜的元宵。
2、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
作元宵,今也称汤圆。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馅的,比如今天
的酒酿圆子。宋朱淑真的《圆子》诗,味道口感跃然纸上:“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关于元宵有一个故事:明崇祯帝传口谕买元宵,尚膳监管事
的随即进呈一椀,崇祯问多少钱,回答说:“一贯钱。”崇祯做太子时就喜欢微访市井,对市价清楚
得很,但他脾气倒温和,只笑着说:“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还是准许管
事支领一贯钱,尚膳监管事为此惴惴不安了数日。
今天的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或汤煮,或油
炸,烹法很多。不管是叫“圆子”“汤圆”,还是“元宵”,这些名称都与“团圆”音相近,取团
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3、闹花灯。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卢照邻 《十五夜观灯》
元宵张灯习俗始于东汉,盛于唐代,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
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沿。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
“正灯”,十七日为“罢灯”又称“残灯”、“阑灯”。又十四、十五、十六日分别为神灯、人灯、
鬼灯。在古代,元宵节也是皇家与民同庆的节日。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
万盏,花样繁多。敕造的巨型灯楼,广20 间,高150 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灯的种类纷繁众多,古书上提到的就让人目不暇接。人物类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
妓、刘海戏蟾等;花草一类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等;禽虫类则有鹿、鹤、鱼、虾、走马……
花市灯如昼,点燃了历代文人不知多少笔墨。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接汉
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唐诗人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
处闻灯不看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
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
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猜灯谜”是元宵节闹花灯衍生出来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开始时是大概是好事者把谜语
写在纸条,贴于五光十色的彩灯上。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这个习
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也琳琅纷纭,大家不妨雅俗共赏吧:
其一,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
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
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
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其二,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有一个叫元宵的宫女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姊妹,宫深禁严,
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宫女们,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
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
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
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
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
以除虫害。
图:观灯 王弘力先生《新绘古代风俗百图》
4、走百病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明 周用《走百病行》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参
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在
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
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
明代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
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了清朝。清顾禄《清嘉录 正月 走三桥》:“元
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图:走百病 王弘力先生《新绘古代风俗百图》
5、 祭蚕神
正月十五民间有祭蚕神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
在粥上面,爬上屋口念祭词将粥供与蚕神。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元宵即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6 、迎紫姑
民间在元夕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紫姑是民间传
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
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
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反映了民间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朴素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