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在《超越四合院》中对北京的四合院作了番评论,这个古老意义的代表事物的确渊源,然而它的代表思想却明显的与现实相违背了。
鲁迅在《故乡》中曾写道“……只见到院子里四角的天空”,当时读时就只认为它是禁锢了作者知识的汲取,体会为是一种知识的束缚。咎此没有对立的“四角的天空”产生很好的印象。北京城的四合院由院门的大套小,层层关枷,窗的高而小,反映出人们的封闭意识。与鲁迅先生比起来,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了。主动去认识“四角的天空”和有意识的营造这种情景自是不同,它们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是完全不一样的。
国文先生把四合院意识归结为一个囿(you,去声)字,意思是在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里什么也没有了,典型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优越。看看四合院的建造时的统治者,大清帝国,不就是闭关锁国的代表么?乾隆皇帝要外国使节下跪行礼方能进见,到慈禧、李鸿章眼神中对外国使节的不屑,就看出了四合院意识。正如国文先生所说“这紫禁城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四合院,只不过多了些雕栏琉瓦罢了”,很可惜最终还是被外国的大炮利器轰破了城门。四合院一打开,就得马上出来投降,跪拜了,屈尊的以前可没想过!
由四合院想到国人的意识,“独我”而非主动地接纳外界。可七十年代末这窗子还是打开了,虽然有“苍蝇和蚊子飞进”之忧,可这开了角的“天空”,的确不是“夜郎自大”了。自始方觉,原来四合院外也是别有洞天哪!后悔当初没有早一点开放,拼着命地吮吸这开放地甜果,此乃佳境么?
外面打开了,四合院也被高楼大厦所替代,思想是进步了钱多了,“囿”字又来了。这“地方保护主义”的名词是该是如今“囿”字的子孙了!自己的产品不用打到外境,关起门来自己销,外来敲门得交“门票”(各种税目),不论商品的优劣。此举固然有很多理由,但这“小四合院”,可不要成为影响“大四合院”的罪魁祸首!技术,资金,人才该引还是引,关键是提高商品质量,搞好服务态度,增加惠民程度,不然又怎能经得起外面的利器和弹雨呢?
“大国意识”与“四合院意识”也并非完全对立,家(范围很大)中必要得“封闭”意识,如节约,勤俭,也不为过。“天空”之外得不义之财不可取,大方向是要向外扩展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