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1954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江西。1975年他自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后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并获得电影硕士学位。在纽约大学学习期间,他拍摄了《追打》 (“The Runner”)、 《我爱中国菜》 (“I love Chinese Food”)和《棒艺术家》 (“Best The Artist”)等16毫米电影作品。1982年他拍摄了 《荫凉湖畔》 (“I Wish I was That Dim lake”),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及台湾政府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奖----金穗最佳短故事片奖。
1984年以《分界线》 (“Fine Line”)作为其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该片还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这段时间,他还参加了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的反映学生生活的电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摄制工作。接下来的6年时间,他一直在美国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时间,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当起了“家庭妇男”。他每天在家里带孩子、练习厨艺,闲下来就构想剧本。1990年完成了剧本《推手》(“Pushing Hands”),获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该剧本不仅为李安赢得了40万元奖金,而且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1992年,他亲自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将《推手》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反映在纽约的一家台湾人生活中的代沟和文化差异的喜剧片,这部影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1994年,他拍摄了《饮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这是他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主要诠释了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这个主题。本片的主演是台湾著名演员郎雄(Sihung Lung)。这是李安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并获独立制作奖和第七届台北电影奖优秀作品奖,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成功地拍摄了这部影片之后,李安跨进了好莱坞主流电影制作的大门,1995年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这部电影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编剧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玛-汤普逊。该片获得的评价极高,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汤普逊还获得最佳剧本改编奖),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及多项英国学院奖。李安还评选为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
1997年,李安又开始改编里克-穆迪(Rick Moody)的小说 《冰风暴》 (“The Ice Storm”)。本片讲述的是在“水门事件”那个年代,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家庭内发生的种种矛盾----四十多岁的男人面临着中年危机;正值青春斯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整日与爹妈针锋相对;夫妻间不可告人的秘密……。该片的主要演员包括凯文-克莱恩(Kevin Kline),西戈尼-韦弗(Sigourney Weaver),琼-艾伦(Joan Allen)和克里斯蒂纳-里奇(Christina Ricci)等。李安在这部片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七十年代美国家庭关系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国际影视界声誉大振。这部影片也赢得了许多项国际电影协会的奖项,包括1997年编剧詹姆斯-沙穆斯(James Schamus)在戈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最佳编剧奖。凭借此片,李安确立了他在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中的地位。此后,李安转而尝试拍摄反映美国内战的影片---- 《与魔鬼共骑》 (“Ride with the Devil”)。与前两部影片相比,李安的这部美国西部片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