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查看: 74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书名家 [复制链接]

Rank: 5

升级  3.9%

UID
1761
阅读权限
50
金钱
960 充值
帖子
3870
积分
3195

五周年纪念勋章 铜牌会员 爱心帮助勋章 光影帅哥勋章 特殊贡献勋章 Vip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31 22:2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凤芸:(1937.1—   )辽宁沈阳人。中国曲协会员,天津市曲协理事。出身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九岁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风为师。1953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组建的书曲队,任队长。1982—1984年改编《打冈村》、《霍元甲》、《刀劈苏金荣》等十余段曲目,经过选拔参加历届“津门曲荟”演出,均获一等奖。1985—1987年期间创作了《血溅翠花宫》、《砸銮驾》和《智取城防图》等曲目,其中评书《薛家将》于1987年出版。其丈夫黄铁良师承相声名家侯宝林,目前在众友相声队演出;其婿刘彤亦是相声演员,曾获CCTV相声大赛逗哏一等奖。
陈丽君:(1944.9— )辽宁沈阳人。1958年跟祖父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1960年加入锦州市曲艺团,任学员、演员。1976年入锦州市文工团,任歌剧、话剧演员。1980年重返锦州市曲艺团,任东北大鼓、评书演员。1991年调入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书目以家传《大西唐》、《曹家将》和《隋唐演义》为主,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1986年演出《智取大青岭》获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选拔赛优秀表演奖。1988年在东北首届现代评书故事电视邀请赛中,演出评书《智斗王扒皮》获评书银杯奖。自1986年起,同父陈青远、妹陈丽洁共同录制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三闹汴梁》、《三擒陈平》、《萧飞传奇》、《安公子投案》等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放。个人在电台录制的长篇评书有《大西唐演义》(上、下部)、《十粒金丹》、《奇婚案》、《风雨双龙剑》等,其中前两者先后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获评书节目一等奖。现为中国曲协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锦州市政协委员。
陈青远:(1923.4—1988.8)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白佩玉:(1938— )回族。祖籍河北,生于河南开封。1951年在天津随王本林学说过相声;十五岁(一说1951年)在沈阳拜李庆海、李春琴夫妇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多年来在沈阳献艺,1959年后在沈阳曲艺团、沈阳市沈河区曲艺队等专业团体说书,现在是沈阳演出公司干部。其代表作《英烈春秋》(《无盐娘娘》)、《银盒春秋》 (《孙庞斗智》)、《走马春秋》(《乐毅伐齐》)、《锋剑春秋(《万仙阵》)为前后连接的四部书,是神怪类评书的代表作品。其中由《无盐娘娘》与《万仙阵》组成的《神怪列国志》,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白树荣:(1929— )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国曲协会员、鞍山市曲艺团创作员。曾在鞍山市群众艺术馆、鞍山市文联任曲艺编辑,后转入鞍山市曲艺团。曾发表二人转《会情人》、《还妻记》、《一只鸡》、《岳母刺字》、《让婚》等30多篇,以及整理评书《小八义》、《呼杨合兵》、《火山王杨衮》、《龙门奇侠》、《龙门侠恋》、《百年风云》等,并发表曲艺评论多篇。
陈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陈荫荣:(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 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1989年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 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单田芳:(1935.11— )河北涞水(一说山东德平)人。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他酷爱说书而弃学从艺,后来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从书。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还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和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单田芳还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单田芳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最大特点。其评书,口风老练苍劲,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行文逻辑周密,句法无误;说文时,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华丽高雅;说白时,乡情俗语,民谚土语,亲切生动。总之,他能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愤,极大地调动了听(观)众的想象力。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
王杰魁:(1874—1960)北京人。早年从艺,二十三岁在北京说书,并开始登上书坛。拜王致连为师,得其亲传。擅说《包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是最早演述《七侠五义》的评书艺人。其说书以说表细腻,翔实准确而著称;说书细中有细,吐字慢,娓娓道来,别具艺术魅力。他擅用“变口”,用变换语音声调和以不同方言体现人物身份性格的对白来塑造书中的各色人物。他熟悉平民百姓的生活,对三街六市、五行八作及民间习俗的描述多有独到之处。王杰魁从民国初年起就享誉书坛,主要做艺地点在天桥福海居,演出三十余年。三四十年代,他在北京说《包公案》,有“净街王”之美称。当时一些商业电台也连续播出其录音。1949年后,是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会员,拿手杰作《包公案•三吃鱼》有记录本,五十年代曾在《曲艺》上发表,并收入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编的《评书传统作品选》。
双厚坪:(?—1926)北京人。满族。艺名双文星(一说双文兴)。其艺术活动于清光绪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书场、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知识渊博,熟悉旧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风。说书时熟练掌握“以古事而今说,佐以评论”这一艺术特色,运用幽默冷隽的“活口”,敷衍“书外书”来吸引听众;有时还背诵原文,听众佩服至极,誉他为“双记书铺”。他说书路数宽,尤以《水浒》、《精忠》最为精到。而无论袍带抑或短打,诸如《隋唐》、《水浒》、《施公案》、《封神榜》、《济公传》等,都各有风味。擅长旁征博引,能够做细致而有层次的描绘;能用诙谐口吻摹仿各种声音,如咒语、马嘶等等;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以情打动听众,又按照书情、书理抖响包袱。其评书对京剧剧目的出新也发挥过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让武生演员沈小庆编出八段短打武戏,即《蚆蜡庙——拿费德功》、《鄚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简称“八大拿”,京剧演员杨振纲也撷取一段编成《恶虎村》,后成传世名剧,是杨小楼代表剧目之一。双厚坪性诙谐、细致、风趣、引人入胜,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尤以讽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荒谬和抨击时弊最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极为称道。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识功底,为听众所击节赞誉。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其一个缺点,即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双厚坪几乎没有留下遗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脚本,经过艺术再加工,即是陈荫荣《兴唐传》一书。双厚坪是公认的一代评书宗师,人称“评书大王”,与“戏界大王”谭鑫培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艺坛三绝”。
丁正洪:(1902—1973)又一艺名丁凯文。原名丁福田。河北冀县人。祖上世居北京。祖、父两辈在京开设“肆雅堂”和“肆文堂”书店,专门经营古书。他读私塾十年,特别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酷爱评书艺术。1922年拜张虚白为师,在北京学说评书。直到成名后,听众誉其“古事今谈”,他才告知家里此事。他的《西汉》曾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演出,出关后久占沈阳,以及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在沈阳演出的茶社包括金泉、大有、六合、凝香榭、会贤等。他和固桐晟、李庆魁、卢醒笙(一说与宋桐斌、施星夔、卢醒笙)被誉为“沈阳四大说书家”。解放后,听众又送他一幅“古为今用”的幛子以示赞誉。丁正洪以说《西汉》、《列国》、《封神榜》和《西游记》誉冠曲坛。演出时能将前两者连续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可说“一节”(四个月)。他说书的特点是:不仅背诵原文,而且能用现代语言加以准确地解释,做到“古事今说”;通俗细腻,深入浅出,娓娓动听;情节设计,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手法多变,既有史实依据,又不受历史束缚。善于说“书外书”。说书时常常引经据典,不时地插进一些稗史野闻和民间传说,张中有弛,相映生辉,情趣盎然。丁正洪曾任沈阳市艺曲协会会长。1954年,应锦州邀请前往演出,被挽留加入锦州市曲艺团。1973年卒于锦州。遗稿有《后套封神榜》片断。
傅泰臣:(1889—1983)河北景县人。一作傅太臣,曾用名傅子平。1889年8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城关一个贫农家庭。自幼跟岳父张玉山学艺,后拜王增毫为师学唱老北口木板(梨花)大鼓,1909年改唱西河大鼓。在河北、山东一带流动卖艺。1939年在济南改说评书。后一直在济南新时常泰臣书场说评书。并任济南市书词分会会长。擅演长篇,代表书目有《隋唐》、《杨家将》、《呼家将》及中篇《秦琼下海州》、《响马传》(又名《瓦岗寨》)、《蒋娘寻夫》等。解放后致力于新书创作演说,改编并表演了长篇评书《铁道游击队》(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自编自演《血染洋行》获创作奖及演唱一等奖,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958年出席全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被选为山东省曲协主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以九旬高龄登台演出《林海雪原》。同年九月,济南市文化局、市文联联合举办傅泰臣艺术生活七十五周年活动,授予纪念奖状。他还曾任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等职。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傅泰臣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独树一帜。他表演感情真挚逼真,以情动人;吐字清晰,擅长贯口,善用“歌、词、赋、赞”来刻画人物,因而形成其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特色,“说、学、做、白、评”五艺俱佳的艺术风格。
黄秉刚:(1926.10—1988)河北古城人。出生于天津。生于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唱西河大鼓,父黄福财与赵玉峰、程福田并称“天津三绝”。十二岁登台,先当弦工,后随其父辗转于关内外献艺。后拜张英勋为师并继承黄门说书技巧。1950年4月参加鞍山市戏曲协会,1956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演唱西河大鼓。1961年改说评书,能说长书三十余部。他善于说唱和编撰故事。在五十年代,曾自编自演许多新的唱段,还编演了《小五虎》、《左良传》、《花木兰》等多部长书。黄秉刚的评书功底厚,书路宽,扣子紧,故事性强,笔法娴熟,长于结构书情。几十年来先后在齐齐哈尔、长春、哈尔滨、营口、丹东、沈阳等地献艺,受到一致好评。1980年后,合作整理了近十部评书出版。
吉评三:(1897—1953)相声兼评书艺人。一为吉坪三,外号吉三天。相声门内系冯昆志的弟子,评书系李长彩门下。20世纪初曾在天津兼演相声与评书,评书以《清烈传》为主。后赴上海并辗转汉口、南京献艺。1933年回津。1935年起在电台广播,1936年曾在电台演播评书《济公传》和《清烈传》。1941年在北京启明茶社相声大会中以单口相声担任大轴,颇受欢迎。1942、1944年曾在天津三角地书场说演《黄杨传》。1947年双目失明。1953 年逝世。收徒秦佩贤、张佩如、熙醒生、司佩全等。
纪永霞:(1943.3— )河北文安人。原名纪凤英。自十二岁随父纪祥林、叔纪祥昆、婶王凤贤学艺。1964年演出新书《节振国》、《平原枪声》、《绿林行》、《七•七事变》、《野火春风斗古城》、《隐蔽战斗》,后加入南开文化宫曲艺团。1981年加入天津市曲协。此后连续五次在天津文化局和曲协选办的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及最佳奖,并被选中参加全国汇演。此后出版了《节振国》片断《取军火》,并分别在电台录制了《三侠五义》、《平原枪声》、《节振国》、《蒋伯芳棍扫萧金台》等书,播讲了传统长篇评书《双镖记》。1996年录制了三百回的传统评书《三侠剑》。主要演出书目有:《三侠大五义》、《三侠小五义》、《呼家将》、《薛家将》、《杨家将》、《三下南唐》、《小五虎演义》、《三侠剑》、《施公案》、《大隋唐》等。
姜存瑞,又名姜振宗(一九一一年~一九九七年)天津市杨柳青人,早年上过私塾,少时学过木匠,因喜好评书,拜评书老艺人边玉峰为师。一九三九年登台演出,久占河东地道外,解放前经常说的主要是《大宋八义》、《剑侠图》等书,解放后他挖掘整理演出《三国演义》,在我国北方评书界中享有盛名。姜存瑞在评书表演上研究“帅、脆、俏、评”,在演说上脉络清楚,扣子(悬念)鲜明,善于刻划人物内在感情,在演说技巧上常用“喷口”,使人非常爱听。姜存瑞博览多学,在表演中根据书文断落,巧用评的手法,使其具有时代义意,姜存瑞演说的《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片断曾在当时《天津晚报》上连载,天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曾为姜存瑞演说的《三国演义》录音、录像。姜存瑞还积极整理演出新评书,如《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赞扬,他创作的《黑驴告状》、《赴汤蹈火》等反映先进入物的新评书,参加市、区汇演受到好评。姜存瑞因家贫,父病不医而故,自幼立志学医,经人指教和多年苦学、行医,他对中医有一定的造诣,善治妇科、儿科和癫痫病。他义务行医几十年,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声望。姜存瑞喜书法,善写颜体,他常风趣地说;“写大字舒筋活血,说评书消食化痰”。姜存瑞在生活上自律甚严,讲究“慎、俭、实”,有学者之风。文革前为我区两届人民代表,曾被评为省、市、区先进文艺工作者,为我区艺术团副团长,书曲队副队长。文革中书曲队撤销了,下放到工农制针厂半天做木工,半天行医。粉碎“四人帮”后,调市实验曲艺团,七旬老翁重登舞台,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姜存瑞七十岁参加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岁寿终在天津市河东区。
李存源:(1921—1969)河北省涿县人。自幼随父李荣奎闯江湖卖艺,曾随启蒙老师陈华启学说《济公传》。三十年代末,又拜丁正洪为师,学说《西汉》和《列国》,一直到18岁。他天资聪颖,又苦心钻研,能背诵大量古诗文。像说《西汉》,可以滚瓜烂熟地背诵《治安策》和《阿房宫赋》。1941年开始在锦州南门外首次登台,一举成名,赢得“出艺红”的美誉。解放前夕,他回到北京来说《西汉》,并穿插说《列国》故事,在天乐轩、三合成、万乐园、天有轩等茶社演出,台风酷似乃师。当时北京只有他一人能说《西汉》。六十年代初,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制其《西汉演义》十五段,《列国》和《战国》七段。李存源说袍带书深入浅出,娓娓而谈;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口风从容幽默,节奏疾徐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尤擅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善于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将性格、心态传情传神,画龙点睛;语言运用富于地方色彩,并时而在书中抖出“软”、“硬”包袱,博人一粲。通过他的评讲,能够使世远年陈的上古故事为今人领受,足见功力。
李少霆:(1915— )湖北鄂城人。原名吴云臣,祖籍湖北省鄂城县许家嘴村。1915年11月15日出生于鄂城县一个穷苦码头搬运工人家庭。九岁丧父,随母亲到李家,改名李少霆。后随继父李春霆迁居汉阳,学习星相并以此为业。1936年在汉口从师容宗圣学说评书。1938年到汉阳市柏林区正式在新沟镇开场说书,以《五蟒忠孝图》一炮打响。三十年代,评书界创编了评书精品《文武双官图》,成为其代表作。1942年回汉口又师从陈树棠,演出于汉口。其间与陈合作创作长篇评书《兄妹状元图》,渐渐成为武汉评书界“三大巨头”之一。1946年当选为武汉评书宣讲会常务理事。解放后任武汉市曲艺分会副主席,1953年任主席。1955年移植整理演出《一锅稀饭》,参加中南地区戏曲汇演,获表演三等奖。1956年兼任江汉区新艺评书队队长。1957年写出《谈谈湖北评书》一书。1958年当选中国曲协理事和湖北曲协副主席兼武汉市分会副主席,民间艺人协会主席。同年创作演出新书《模范小英雄》,参加湖北戏曲汇演,荣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1960年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1961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任武汉市说唱团任首任团长。历任市戏改会曲艺分会副主席、主席,智鸣评书队队长,当选为江汉区政协委员、常委、人大代表。1964年整理《张二冬》,创作《儿女婚事》。十年浩劫中停职歇业,下放劳动。1976年申请退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少霆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出席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并应省曲艺团聘请任顾问。整理上演有《文武双官图》、《水浒》、《隋唐》、《红书剑》、《五蟒忠孝图》、《五英传》(《三侠剑》)、《乔公案》、《施公案》、《唐公案》等数十部评书。新书目有《洋铁桶》、《铁道游击队》、《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夜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等。1980年参加了中篇评书《收回英租界》的创作,整理演出了《文武双官图•拳打夫子庙》。李少霆融容、陈两派于一炉,自成一格,源于传统,又有所创造。他说书气口饱满,通俗洗炼,刚柔相济,扣人心弦,不以插科打诨取胜,而以情理动人见长,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台风正、语言精、书理顺、人情透、功架美的艺术风格。他热心公益,关怀后进,是卓越的曲艺活动家和教育家。
李鹤谦:(1927—1983)天津人。原名李国安。九岁上学读书,在校期间就喜爱民间艺术。十六岁毕业后随父亲学习打铁。十九岁拜师福坪安学说评书。二十一岁登台演出。先后在鞍山、营口、大连以及黑龙江省各地演出。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此后他潜心钻研新书,并整理改编了《鲁达除霸》等优秀传统书目,颇受欢迎。1978年参加曲艺汇演,演出的《古城星火》获优秀奖。整理改编并演出的《杨家将》、《野猪林》和新书《三打乌龙镇》均曾在省、市电台播放,深受好评。李鹤谦的评书艺术,不仅继承了福派评书幽默细腻、顿挫有力、“咬字如捉虎”的艺术特色,而且热情饱满、嗓音洪亮、粗犷豪放、泼辣大方,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曾任中国曲协会员,曲协辽宁分会会员,营口市文联委员。
连丽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87.6兆赫的评书节目播出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播讲的《三国演义》。提起连丽如,北京的老评书听众就会立即想起活跃在四五十年代的评书艺术大师连阔如。连丽如是连老最小的女儿,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后随父学艺,当时只有17岁。第二年9月连丽如在天桥书馆登台演出了长篇评书《三国演义》并一炮打响,成为北京的第一个女评书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个说《三国演义》的女演员。连丽如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了十几部长篇评书,播出后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被评为“优秀演播艺术家”。从1993年至今,她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目前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连丽如播讲的《红楼梦》也同样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连丽如是第一个把评书艺术带到国外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尝试用评书来演播《红楼梦》的人,受到了国外华人的赞誉。为了丰富和提高语言功力,连丽如又成为全国评书演员第一个朗诵小说的人。北京文艺台录制播出了她朗诵的《康熙大帝》,当时收听率已经超过了同期的评书节目。去年连丽如又头一个改编了金庸先生的名著《鹿鼎记》,她注意保留了金庸先生的语言风格,又做到不失传统评书的特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和全国各地电台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现在她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合作,改编演播了中国第一部文侠小说《智圣东方朔》。连丽如在努力探索小说与评书之间一条新路的同时,仍然不忘整理提高连派传统评书《三国演义》。1998年,连丽如赴马来西亚,在五大城市演说《三国演义》引起轰动,每场演出都是几个小时,场场座无虚席。现在,连丽如又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录制了《智圣东方朔》的《铁血》卷,同时又为新加坡国际台录制中国名著《水浒》。
刘浩鹏:(1926—1988)辽宁沈阳人。1940年拜宋桐斌为师学说评书。1959年加入沈阳曲艺团,后调入沈阳市皇姑区曲艺团。1983年在沈阳电台演播长篇评书《海瑞》。1985年后,整理出版了多部长篇评书。他擅说短打书,尤重悬念设计和场面描绘。
刘杰谦:(1894—1976)北京人。原名刘汉卿。幼年家贫,二十岁时曾在王府里当厨师。业余时间常去书馆听评书,耳濡目染,也有所成。后洁身自爱,愤而辞工,在内外城打零工。不久决心改行学评书,并于1916年拜德臻厚为师,学习《包公案》和《小五义》。此派书说的是石玉昆的“本门活”,对书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精雕细刻,重彩浓墨,很适合有文化水平的听众欣赏。其风格是从细微处显露真情,讲得入情入理,耐人寻味。其说书口齿清晰,语韵沉重,甜脆动听,表演神完气足,从容洒脱,台风潇洒自然。他摹拟人物,生、旦、净、末、丑,行当分明;善于借鉴戏曲的表演动作与声韵,以弥补与丰富说工之不足。为避免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他精心设计用冀、鲁、豫、晋各地方言和方音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评论时注意风趣,常常抖响诙谐幽默的包袱,以活跃书场气氛。特别是对包拯刚直不阿、秉公而断、执法如山的精神,众侠义不畏权奸佞臣的淫威,敢于和黑暗势力挑战,诛豪强除恶霸的壮举,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刘杰谦品德高尚,忠厚诚实,爱护同行,为维护艺术家的道德一直坚持走正路。世代相传的品德修养要求禁忌溜、扒、谝、卖、踹、奸、懒、曲、滑、坏。因此他深知高台教化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艺业,尊重同行的成就,从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曾深恶痛绝地说:“明着扒踹别人,就不应该,暗地里使阴活儿,那更不道德了。”他强调“说书要讲口德,口德就是艺德”。刘杰谦属第八代演员,与张少兰、张霈兴、品正三结为把兄弟。他在三十年代编了评书《富贵寿考》,演出于天桥福海居茶馆,并不保守地主动传授给品正三。“七七事变”后,他曾辗转到潼关、山海关等地演出,坚持走正路,决不觍颜事敌的信念从未动摇。1940年,其师兄金杰立约他到天津,演出多年钻研的《包公案》,颇受欢迎。解放后参加了红桥区曲艺团任副团长,整理加工其代表书目《包公案》,以《新三侠五义》的名称,写出了《乌盆记》、《土龙岗》、《五义结拜》、《陕北四老》等四部分,后在《新生晚报》连载。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终于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以洋洋百万言形成文字稿本。他还多次当选为市级劳动模范。1976年在津逝世。
刘阔漳:(1916—1987)祖籍河北省武清县大孟庄乡寺各庄人。原名刘春贵。早年拜金杰立为师,从艺于辽西,定居在锦州,曾开设茶馆并说书(锦州解放初在市内开私人茶馆)。后合营改制为锦州曲艺社一社。先后任锦州和平曲艺社、锦州曲艺社经理,并参与评书队演出。擅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后小五义》及《三侠剑》,尤以《五义》系列,颇得乃师真传。平素敏而好学,融会百家,有“无书不晓”之美称。他还为他人写过不少“书梁子”,自己还编演过一部长书《风尘三侠》。后因年高病重,不幸于1987年3月18日逝世,仅留下《棍扫萧金台》、《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升仙传》等录音资料及一些“书梁子”手稿。
刘兰芳:(1944—)女,满族。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曲协副主席、鞍山市文化局副局长、鞍山市曲艺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自幼随母刘茹莲学唱东北大鼓,16岁加入鞍山市曲艺团,拜孙惠文为师,演说长篇大书。此间,又得到说书名家赵玉峰、霍树棠等人的指教,技艺大进。60年代初期,她演唱的《杨家将》、《大西唐》及《小城春秋》、《战斗的青春》等书目很受听众欢迎与喜爱。1979年,她在鞍山电台录制了长篇评书《岳飞传》,很快蜚声全国。60多家电台播放此书,并于1981年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她被评为“全国十大书星”之一。近年来,她在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录制了一大批书目,出版了《赵匡胤演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刘金定大战南唐》、《杨家将》等书。1987年4月,她在辽宁电视台录制了《赵匡胤演义》。那明快、激昂的表演风格及贯口、赞赋、“包袱儿”、动作都给观众打下了深厚的烙印。刘兰芳的评书说演,声音洪亮,神完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很适合说演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其评书说演在听觉上,更有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尤其是其说书时高亢嘹亮的声音造型,使得刘兰芳成为家喻户晓特色鲜明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刘林仙:(1932— )一说1933年出生。河北滦县人。原名刘有生。出身曲艺世家。六岁随父亲学唱西河大鼓,十三岁即登台演出。后拜孙来文为师。解放前在北京、天津、唐山、滦县等地流动演出,解放后在河北省一带演出。1951年(一说1953年)来到抚顺市。1956年参加抚顺市曲艺团,曾任书曲队副队长。以西河大鼓和长篇评书而著名。评书代表作有《杨家将》、《三下南唐》、《呼家将》、《薛家将》、《隋唐》和《努尔哈赤大战萨尔浒》等。她积极深入厂矿、农村为工农兵说唱新书。由于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先后说唱了《战斗的青春》、《铁道游击队》、《火种》、《桥龙飙》、《红岩》等新书和《歌唱安业民》、《雷锋颂》等短段。1979年以来改说评书。先后在抚顺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杨家将》、《薛刚反唐》、《呼家将》等。其中,《呼家将》曾在全国四十七家电台播放,《薛刚反唐》和《续薛刚反唐》则分别达到六十三和一百二十七家。刘林仙重视巧妙安排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将语言和动作技巧相结合,塑造生、旦、净、末、丑型人物。她嗓音宽厚宏亮,吐字清晰,汲取西河大鼓的优秀方面,将唱词改为赞口,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在表演风格上以稳健著称,深刻细腻;在书目上扣得紧,铺垫稳,情节紧凑动人,扣人心弦。她注重褒贬扬抑,评古论今,做到“行腔美,韵味足,咬字准,吐字清”。  
马连登:(1897—1976)北京南苑镇人。出生于一个菜农家庭。十三岁(一说十五岁)拜西河大鼓艺人耿起树为师,学会了《大隋唐》、《包公案》、《杨家将》、《明英烈传》、《三国演义》、《呼家将》等十几部大书。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进行艺术改革,用京字京白演唱西河大鼓,吸收京剧唱、念、做,丰富了说唱形式,在当时与鼓书名家黄福才、张起荣、赵玉峰、王书祥齐名。他对曲艺的突出贡献是和二女马增芬共同创造了“马派”西河大鼓(即三十年代初起,马增芬唱,马连登伴奏),曾在京津一带演出。四十年代末,他潜心钻研评书艺术,曾向名家陈士和、群福庆、金杰立等学习。他出色地掌握了袍带、短打书等不同类别的评书技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1953年,马连登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是西河大鼓伴奏的名手。三十年来,与马增芬一起整理演出了《闹天宫》、《刘云打母》、《白蛇传》、《花唱绕口令》、《绣鞋帮》、《邱少云》、《一分钱一两米》等一大批优秀的西河大鼓曲目。同时还整理演出过《杨家将》、《隋唐》等评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制下来他演播的全部《杨家将》,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其评书艺术性强,适合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欣赏;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多用对偶、排比;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
马增锟:(1930—1995)马连登之子。自幼读书,直至中学毕业,后随父学习评书,并向三弦圣手白凤岩学弹三弦,曾为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伴奏。1948年,参加文艺干训班学习,并做文教工作。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一队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任西北军区曲艺训练班教员。1956年6月,参加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任评书演员。1960年调入山东省曲艺团。1977年到河北省新城县文化馆辅导曲艺教学。1989年退休后应聘到北京市崇文区小花艺术团任曲艺教师,同时在广义街文化站演出评书《隋唐》。1994年应邀为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栏目录制传统评书《罗家将》180段。1995年6月向全国播放。此书是向张诚润学习的,播出后反响很好,但他不幸于同年病逝。马增锟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说书完整而不平淡,平中见奇,整中见巧,雅而不滞。擅“贯口”,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断,却又字真句清,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能连用赋赞,赞文臣神采脱俗,赞武将威风八面;几百句,数千字,语似连珠脱口而出,流畅动听至极。其评书用典极多,经常引用《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里的典故,传播知识,言必有据;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语言诙谐,雅俗共赏。可以说他完全承继了其父衣钵,同时有有所创新。因此听众称他的评书属于“端正派”。  
马轸华:(相声名:马寿岩):(1906?—1954)天津人。世居天津北仓,少年丧父,流落于市区。业余喜唱太平歌词,后被张寿臣代拉为师弟,算是焦德海弟子,按相声门排名马寿岩。1940年蒋轸庭代拉马为师弟,算是常杰淼弟子,入评书门名为马轸华。三十年代曾应电台之邀,每天演唱太平歌词。后在三角地书场正式演出评书,整理演出《李金鳌》(又名《沽上英雄谱》,俗称《混混儿论》),可演四个月。这是一部最具天津风味特色的书目,也是马轸华的代表作与成名之作。1953年改说传统评书《水浒》,在张枢润等人协助下,借鉴戏曲表演动作,在演述传统书目方面也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他口齿清晰,声音甜润悦耳,有时在评书中穿插使用相声包袱,以活跃书场气氛;他善于借鉴京剧的程式与各种身段,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四十年代收徒牛枢通、王枢祥、于枢海等,建国后收徒童枢源等。1954年病逝于天津城内鼓楼西属所。
潘子和:(1898—1972)湖南华容人。先后在华容、南县和长沙说书。解放后参加了北区曲艺联组,在北区文化馆领导下,积极说新书、说好书。1930年,潘子和根据流传的传说,编成长篇评书《近代侠义英雄传》。1958年,此书受到了湖南曲协的重视,于是,他口述了近六十万字,由廖夔记录,长沙曲艺创作组整理,更名为《三湘英雄传》。后由周汉平整理,更名为《太平隐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为湖南省出版的第一部长篇评书。十年动乱中,潘子和以卖茶为生。1972年9月11日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邱连升:(1926—1982)辽宁新民人。出生于曲艺世家,其父邱玉堂曾以竹板书闻名曲坛,诸如《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袍带书都是拿手活,而邱连升就依靠晚上“贴板”(伴奏)听会了不少书目。解放初期,拜卢尽臣为师。1950年在沈阳初登书坛。由于功底扎实,肯钻研,又有一定文化素养,故蜚声一时。他一直活跃在沈阳、鞍山、本溪、营口一带,演出过传统书《隋唐》、《三侠五义》、《大红袍》及新书《红岩》、《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1957年发表过论文《谈谈怎样说评书》。1983年《古今评书选》中收录其中篇评书遗稿《太白醉酒》。曾协助其妻郝艳芳整理《呼家将》,留下近二十万字的珍贵资料。参加编写的长篇说唱《小将呼延庆》1985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年奖。邱连升的表演语言简练,词汇丰富,着力于人物的刻画。他不拘泥于对人物的外貌描绘,更能着重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动态,使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善于巧妙安排情节,使故事合情合理,丝丝入扣。曾在沈阳电台录制播讲了《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受到好评。生前是中国曲协辽宁分会会员、沈阳市曲协会员、市评鼓书研究组负责人、沈阳市沈河区政协委员。
石长岭:(1909-1990)北京人。十七岁拜翟青山为师,学唱单琴大鼓(即北京琴书)。建国后,由长春转回天津,并参加了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唱。1962年改说评书,后在辽阳市演出。其《六部春秋》为独家书目,在评书界有一定影响。(关于《六部春秋》,又名《列国演义》,包括《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银盒春秋》、《走马春秋》、《锋剑春秋》,其中头两部只有石家父女会说,后四部传给外人。
孙慧文:(1925—1994)辽宁海城人。原名孙凤书。十三岁时拜侯俊山为师,学唱东北大鼓;1949年拜师福坪安,学说评书;1955年拜赵玉峰为师,学唱西河大鼓。1949年后,曾到营口、辽阳、大石桥、鞍山、本溪等市说唱长书。1959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以演唱东北大鼓为主,单段有《黛玉葬花》、《夜宿花亭》、《长坂坡》、《草船借箭》等;所说长篇评书有《水浒传》、《绿牡丹》、《明英烈》;说的长篇西河大鼓书目有《隋唐》、《三侠五义》、《呼家将》、《杨家将》等。此外,还说过《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新书。1959年6月在辽宁省文艺会演大会上演唱了东北大鼓《抢险救厂》获演出奖。收徒刘兰芳等
石连君:(1941— )北京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自幼随父石长岭学艺,八岁登台表演相声、双簧、西河大鼓。1953年参加鞍山市戏曲协会,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赵玉峰、黄福才亲传,后拜张起荣为师。1962年到辽阳市献艺。1978年参加辽宁省总工会调演,演出评书《劫刑车》获表演一等奖。1990年后在唐山、鞍山电台录制长篇评书《左传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五虎征西》等书,获全国广播评书一、二等奖,并在辽宁电视台录制了长篇评书《丑女无盐》。
石印红:(1945.3— )北京通县人。原名石凤英。曾任辽阳市印红曲艺团团长。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理事、辽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自幼随父亲石长岭学艺,后从师陈青远。擅长表演西河大鼓和评书。曾录制有评书《三破牧羊城》、《春秋演义》、《罗通扫北》。1988年在辽宁电视台录制长篇评书《伍子胥搬兵》和《伍子胥伐楚》。1990年被辽宁电视台授予“荧屏书皇”称号。1993年录制了长篇评书《护国皇娘传》,1995年录制的长篇评书《罗通扫北》被辽阳市评为中长篇文艺作品创作奖。
索存寿:生于1910年,遭遇极苦,他原籍广东番禺,本姓钟,幼年被遗弃,被竹板艺人索来顺收养,随养父学说书,后拜“豫”字辈评书艺人名下,排名索存寿,演说《三侠五义》,曾流动于河北、东北及沿海地区,受尽难言的痛苦。解放前定居在天津河东区地道外。天津解放了,一扫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艺人从此翻身得解放,都表现出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解放初期党对民间文艺实行扶植和发展政策,索存寿积极参加工会工作,组织艺人学习党的文艺政策,在演出上歌颂人民歌颂党。1950年天津市文艺工会组建基层工会组织,河东区地道外为第三十八基层委员会,索存寿任组织委员、工会主席。1956年3月河东区人民政府在地道外组建民间专业艺术团体——河东区书曲队,索存寿积极响应是组建人之一,仍为工会主席。1956年7月河东区政协建立,索存寿选被推荐为第一届政协委员,也是文革前历届区政协委员。1959年索存寿为天津评书界著名演员之一,他善说短打和公案书,曾受著名评书艺人边豫棠的艺术指导,一部《包公案》(三侠五义)在河东站住了脚,他在评书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演出风格上讲究帅、稳。台风落落大方,在发音吐字上,讲究稳准,注重抑扬顿措,一句砸一坑,在刻画人物,抒情说景上,善用赞赋,贯口活,使其活灵活现,使听众如临其境。在人物对话上善用“变口”的表演方式,从不用“包拯说”、“白玉堂说”等旧式,用一种语言,一种表情,一招一式,或在眉宇之间的变化,能使听众知道是书中某个人物的出场,他表演的包拯,舒眉、挥手、拢髯,如包拯那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形象再现。他演的白玉堂那种堂堂义气,豪爽性格被他说活。在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他整理演出了《水浒》和新书《林海雪原》在河东区有他的众多听众,被称“老河区”。  在河东区书曲队、前进京剧团、新华评剧团和红云北方越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河东区艺术团,索存寿被选为该团工会主席。多年来,他为党、为艺人作了大量的有益工作。索存寿在文革期间,始终保持着老艺人那种耿直性格和远见多识,坚持公正坦白的工作作风,对人从不落井下石,因而得到同事们的好评。1970年河东文艺界普遍转业,索存寿因年满60周岁退休怡养天年,寿终于河东,享年78岁。
田连元:(1941— )河北盐山人。原名田长庚。祖父田锡贵、父亲田庆瑞都是鼓书艺人,成年累月在各地奔波。1941年生于长春,少年时代在天津。小学读书时就读过很多中外名著。七岁开始登台,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十七岁开始正式演出,说《杨家将》、《粉妆楼》、《大八义》等书。1960年进入本溪市曲艺团。二十三岁即出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自1964年至今,先后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现代评书小段《追车回电》、《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贾科长买马》,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传统评书《孙膑与庞涓》、《杨家将》、《水浒人物传》、《施公案》、《小八义》等。其很多节目在中央和省,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有的曾在报刊上发表。1965年参加辽宁省曲艺节目汇演,以《追车回电》获得好评,并被收进《中国新文1978年在省曲艺汇演中,创作演出的《贾科长买马》荣获优秀表演奖;翌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中央文化部曲艺汇演创作二等奖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曲艺》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短篇曲艺作品评选创作二等奖。1981年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以《梁上君子》获文化部一等奖。1985年率先尝试把评书《杨家将》搬上电视屏幕。近年来成为各地电视评书主要播讲人之一,先后播出《杨家将》、《刘秀传》、《瓦岗寨》、《水浒人物传》、《包公案》、《小八义》等多部评书。其中《杨家将》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2年文艺创作奖,片断《调寇》在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刘秀传》入选春风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艺大系•曲艺集》(1949—1966);《新的采访》曾参加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演出,由中央电视台录像,《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并选入《建国以来新故事选》。田连元的表演饶有情趣,动作洒脱,节奏准确,讲求力度,吐字清晰,形象鲜明。语气凝炼,风格清新,不拘泥于传统程式,人物刻画颇具新意,注意在新生活中提炼新的表现方法,深受广大观众听众的欢迎。有观众赠言:
连珠连纲,评品美恶,成书连绵,神州异彩,出现连筒,连城璧;
元月元旦。行为四化,语言元功,华夏奇葩,当代元稹,元尚篇。
田连元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本溪市曲艺团业务团长,本溪市歌舞团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本溪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曲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曲协理事,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他还是本溪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
王润生:(1942— )山东平度人。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哈尔滨市拳击运动员,黑龙江省击剑运动员、教练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副编审。自1988年受聘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编辑学课程,后任北方文艺出版社编审。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自60年代起开始发表曲艺作品,如鼓词、二人转、相声、山东快书、数来宝、评书等。曾出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月唐演义》等中长篇说唱与评书作品20余部(多同郝艳霞合作),其中《十二寡妇出征》、《巧破乾坤楼》、《罗成叫关》等均曾获奖。他担任责编的书目有《侯宝林谈相声》、《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高元钧和他的山东快书》、《骆玉笙和她的京韵大鼓》等。
西子云:(1888?—1948?)天津人。少年入私塾读书,文学基础较深厚。1918年前后参加警务工作,较长时期听张慰臣的评书《三国》。二十年代中期之后即以说书为业,长期演出于天津各茶楼。他对演说《聊斋》也具备很深的功力。顾存德曾向他学过《聊斋•陈锡九》等书目,陈士和也向他学过《凤仙》。西子云系天津土生土长的“墨刻”评书演员。他受张慰臣的影响较大。没有大的表演动作,以说为主,在书中引经据典,但深入浅出;在语音方面,则是在天津语音的基础上,改正了天津方言中的齿音字,语言中有的字突出拉长声,是其独有的特色;说书时也经常抖现挂的包袱。
杨清风:(1924.8— )黑龙江集贤人。原名杨德霖。1949年任集贤县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52年拜张清山为师学评书。在东北三省各大都市从艺四十多年,均是演讲主创长篇评书《梁山剑侠》。1956年任白城县艺人合作社主任,同年6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58年任双鸭山市曲艺团业务团长。1962年任绥化市曲艺团艺委会副主任。1970年转任县文化馆馆员。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曲艺家协会会员。曾获得松花江新书汇演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田战义:田战义自小喜爱文艺,尤其喜爱曲艺。1956年拜著名相声艺术家王世臣为师学习相声表演。1968年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鑫全为师学习评书表演,先后创作表演短篇评书“海底青松”“站台风云”等节目,多次参加北京市业余调演并获奖。1978年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为专业评书演员,同时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学艺,除演出袁派评书“肖飞买药”外,自己创作短篇评书“飞驰千里”“一把闸”“千里送子”“地球仪”“绝胜第一钩”等节目。1982年起,陆续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创作长篇评书“秘密列车”“虎门硝烟”“林祥谦”“民国风云”“紫禁城轶事”“李自成”“绝密行动”以及古书新说“古今通鉴”等。对于田战义播放近代史评书方面的成绩,汪景寿、王决、曾惠杰等专家著《东方文化集成》;“中国评书艺术论”一书“名家评点”中称:“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
杨田荣:(1920—1982)河北青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十三岁学唱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及三弦伴奏。1937年离家到天津,拜刘庆和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十九岁出师。后去佳木斯、哈尔滨、沈阳等地,表演长篇大书《三侠剑》等。在跑遍关内外各大城市后,四十年代回到天津。天津解放后改说评书。为提高书艺,又拜苗德奎为师,学演《大隋唐》。同时还求教于张启荣、朱德兴等名家,与张锡春、李庆良等人结为金兰之好。1952年(一说1951年)在他的倡议下,和许连和、赵阔汉等一起在天津市成立了“新评书研究小组”,集体改编了《新儿女英雄传》。此后一直坚持说新书,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成为全国表演新评书的先行者。1954年赴鞍山文艺茶社演出《大五义》。1958年(一说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任书曲队队长,与薛敬堂等人成立了“新评书研究小组”,开始说新评书《铁道游击队》。此后在书场和广播电台表演新评书,先后录制了《三里湾》、《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红旗谱》、《播火记》等共五十五部新书。期间当选为鞍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联委员,被评为辽宁省和鞍山市先进工作者。杨田荣的表演既稳又准。所谓稳,是指抬手投足点到为止,从不虚张声势,夸张过火;所谓准,是指手、眼、身、法、步恰到好处,重在传情。他表演时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力求神似。其故事结构严谨,情节顺理成章,人物性格鲜明。他还善于将传统口技运用到新评书里,且模拟得惟妙惟肖。代表书目有《隋唐》、《水浒》、《三国演义》、《杨家将》、《回龙传》、《三侠剑》等。1963年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铁道游击队》。播出后很受欢迎。他自编自演的《小闯将》曾在多家广播电台广播。1963年春,《人民日报》以《全国说新书的一面旗帜》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杨田荣的艺德十分高尚。他录制了拿手书目《包公案》,供团里作为教材,使先后学演该书的演员多达百人以上。他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曲协会员,曲协辽宁分会理事。
于廷仕:(1934— )吉林榆树人。1952年毕业于吉林榆树师范学校。曾任省《年花》编辑部编辑、副编审。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吉林曲协会员、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协会员。1953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写有400多篇曲艺段子。出版评书及说唱作品有《金鞭记》、《宫廷戮杀》、《夜打登州》等。
袁阔成:(1929— )北京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1949年后带头说新书。1952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政府曾奖励其一面锦旗。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时,表演的《舌战小炉匠》深受欢迎。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等新书,轰动一时,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期间,先后在电台播讲演出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题材的新评书。1979年在北京“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上,表演的《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辽宁营口市。1981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长达二百六十余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先后被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鼓励他说好评书,弘扬民族文化。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1985年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和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袁阔成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曲协理事、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营口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
张贺芳:(1935— )一说1934年出生。河北霸县人。出生于河北霸县堂二里。祖父张殿山,父亲张树岭,姑母张香玉、张香君、张香兰和三位姑父都是书曲艺人。七岁起跟父亲学艺,十三岁学会《呼家将》、《杨家将》、《三下南唐》等传统书目。十四岁登台,崭露头角。1950年拜郝艳芳为师。1952年随父到营口,参加过市曲艺汇演。1953年到鞍山献艺,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在向著名艺人赵玉峰学艺的同时,开始学习京剧道白和武打动作,极大地丰富了其评书表演艺术。她擅说《东汉演义》、《小五虎》、《岳飞传》等传统书目,并于六十年代先后说过《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等新书。“文革”后,到书场说书仍然场场客满,被誉为“常胜将军”。1981年应通化电台和合肥电台邀请先后播讲了《呼杨合兵》和《小五虎》。全国三十多家电台曾转播了《呼杨合兵》,颇受好评。系中国曲协会员和辽宁分会会员.张贺芳嗓音浑厚圆润,说书技巧娴熟,“说、表、评、叙”都有独到之处。其评书,语言通俗风趣,语声铿锵有力,道白吐字清楚;善于恰当使用京剧韵白,尤其是运用“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身段和“手、眼、身、法、步”的五功来刻画人物.
张少佐:(1962.1— )河北定兴人。原名张晓光。1980年参加绥化文工团。自幼随父亲张振佐学说评书,“文革”结束后即登台演出。擅长说袍带书(《东汉》、《薛家将》、《杨家将》)和短打书(《九义十八侠》、《童林传》)。自1989年开始在电台播讲评书,先后播讲二十余部长篇评书,如《特务名单》、《大明剑侠》(全国交换一等奖)、《光武争霸》(省广播电视学会一等奖)、《吕四娘刺雍正》、《童林传》等。其播讲的评书中既有传统评书,也有自己创作的,如《恨别长安》、《明史奇侠》、《特务名单》等。他曾多次在全国故事大赛中获奖。1990年被省政府列为“尖子人才”。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评书《童林传》(正续)、《三开保险箱》等。现任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
张立川:(1924—1970)天津人。早年拜刘健英为师,学说《聊斋》,演出于天津各书馆茶社。建国前还说过相声,曾与李润杰合编合演“鬼笑话”——《李半仙》演出于南市,深受观众欢迎。建国后参加天津市南开区书曲队,后并入南开区曲艺团。除继承陈派代表书目外,他还与顾存德合作,改编了部分《聊斋》新书目,如《促织》、《王成》、《侠女》、《商三官》等。他在说书时善于制造悬念,运用“拨口”使一些平常的情节通过他的渲染,产生较强的艺术吸引力。说书时语重声沉,台风稳健。其传人王文玉在继承其演法的基础上,又吸收陈派《聊斋》众人之长,尚能保持其独有风格,亦受到观众的欢迎。
赵维莉:(1951.10— )山东蓬莱人。笔名韦丽。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曲协理事、河南省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河南省八届人大代表。从1981年起,为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和评书,先后录制了《仇与爱》、《三八线枪声》、《神州擂》、《萍踪侠影》、《玉叶冠》、《三女乱唐》、《巧破乾坤楼》、《康熙大帝》、《神秘的女郎》、《晚清第一奇案》、《雪山飞狐》、《宝瓶奇案》、《碧血剑》、《少年诸葛亮》、《难忘的1942》、《吕四娘新传》、《宫门挂玉带》等二十余部,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双剑恩仇恋》、《吕四娘新传》,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康熙大帝》。曾多次获全国大奖,1991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全国电台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1987年起与人合作出版了《三女乱唐》、《八虎之乱》、《双剑恩仇恋》、《紫禁城的刀光剑影》、《孤星三剑客》、《丐帮血泪情》等文学作品。1986年拜袁阔成为师。她说书声音宏亮,底气充蕴,自觉运用故事口风,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睡了一下午,头晕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18
阅读权限
150
金钱
52270 充值
帖子
10588
积分
57968

五周年纪念勋章 终极勋章 三周年纪念勋章 爱心帮助勋章 版主勋章 灌水天才勋章 光影帅哥勋章 光影铁杆勋章 活动幸运勋章 开站纪念勋章 梦幻勋章 特殊贡献勋章 优秀版主勋章 在线王勋章 元老勋章 Vip勋章 金牌会员 活动达人

2#
发表于 2010-2-1 16:51:26 |只看该作者
相声喜欢听。评书倒是听的少。上面那些名字除了名气比较大的单田芳以外,没什么印象。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论坛注册

关闭

友情推荐

【特別奉獻】大馬甲超版抄底大分享
【特別奉獻】大馬甲超版抄底大分享
大馬甲超版多年收藏,抄底大分享,只為答謝大家多年的額支持和關注。請關注[DVD原盤分享],支持光影久久......

查看 »

关于我们|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粤ICP备10240225号 )   联系管理员

GMT+8, 2025-9-16 00:34 , Processed in 0.08355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Theme by Admin987.com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