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历
- 博士
- 记录
- 48
- 贡献
- 50
- 好友
- 148
- 日志
- 0
- 相册
- 98
- 分享
- 0
- 主题
- 2013
- 精华
- 8
- UID
- 1
- 阅读权限
- 200
- 威望
- 218
- 金钱
- 61597
- 破坏度
- 0
- 帖子
- 4441
- 积分
- 64254
- 在线时间
- 485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4-24
- 最后登录
- 2024-11-21
- UID
- 1
- 阅读权限
- 200
- 金钱
- 61597 充值
- 帖子
- 4441
- 积分
- 64254
|
【类型】:人文历史
【集数】:共10集
【影片长度】:平均30分钟
【字幕】:中文有字幕
【内容简介】
由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公司出品,诗人杨晓民策划、撰稿,著名电视人高峰、周亚平、潘超、周绍成等创作的10集人文纪录片《河之南》,于5月3日至7日21:30~22:30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二套)首次播出。该片用精致的画面、优美的解说文字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中原河南的历史文化风貌,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兴衰的历史过程,是近年来制作最精良的纪录片之一。
●用影像挖掘文化河南
前一段时间,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来到河南讲学时称:“诬陷河南的人是无知的1并说,河南是全中华民族的家乡,此话在纪录片《河之南》中得到明确印证。
从夏代到清代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其中有3200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炎帝黄帝的传说、盘古女娲的神话、殷商的甲骨文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发现,赋予了中国远古历史更多的细节与佐证。郑州、安阳、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甲骨文与小篆等书法遗迹,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的会聚,也见证了这一过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依托这样悠久深远的文化传统,中原地区的书画、戏曲、科技、武术等兴盛不衰。
《河之南》以影像代笔,为中原塑造了一个丰满而立体的人文雕像。特别是在影像结构上,全片以政治、文化、社会变迁的横截面串联题材,而不受时间先后顺序的拘泥。
●学者参与制作严格把关
为了确保纪录片《河之南》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该片会聚了中国当代诸多学者参与制作,对内容严格把关。该片总策划、总撰稿人是当代著名诗人杨晓民。
他说:“中原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苦难与创痛。中原文化掀起的不仅仅是大河文明的滔天巨浪,更是一个民族悠远的背影。《河之南》所做的不仅仅是探寻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有追溯中的反思与叩问。”
《河之南》第一次分析了中原文化演变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深层原因,并通过对大河沿岸众多历史细节的诠释,为中原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总导演高峰称:“在视觉表达上,《河之南》不但将中原这一区域文化提升到中国历史文化缩影的影像高度,而且充分挖掘中原文化这一独特精神符号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价值。”
■相关链接
对话《河之南》总策划、总撰稿人杨晓民
再现中华文明 璀璨的历史
今报: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个纪录片?
杨晓民:很多人认为中原文化是一种地区性的文化,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的演变和它的衰落,包括它的思想的演变轨迹,我感觉河南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因为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这些主创人员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者。
中国的文化起源很多,但是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包括学术界也认为是在中原地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怎样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根,这是我们的初衷。
今报:《河之南》是怎样讲述中原文化的?
杨晓民:《河之南》讲述的其实是河南发生的历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其中4200年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是在河南发生的。从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南迁或者北上,中原文化一直居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河之南》是从大历史的视角,展现中国文化的起源的,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多个角度入手,再现了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
【各集介绍】
第一集 大河之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中原,也即河南,孕育了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哺育了炎黄二帝。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从传说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权和文字的出现,是中国文明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第二集 大河之民
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造人,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生发于中原。中原是轩辕黄帝的故里。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据统计,38%的汉族姓氏起源于中原,但这些姓氏所拥有的人数却占到汉族人口的80%至85%以上。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动乱,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先民大迁徙的一个意外的后果是,催生了客家文化这朵奇葩,使得中原遗风绵延不绝。
第三集 大河之都
中原的古都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盛器,浓缩和固化了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夏都二里头,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第一王都”;商都郑州、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经历各不相同,却都记录了中华文明在光挥与暗淡、彷徨与失落之间的艰难历程。
第四集 大河之魂
思想家,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出生于申原的老子、庄子、祖籍中原的孔子,或淡然,或坦然,或超然,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雏形。他们在中原大地所引领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代,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文化思想变迁的源头。
第五集 大河之光
东汉时期,儒学在洛阳再度辉煌。许慎以《说文解字》创立文字学,并对五经之义加以阐发,蔡邕的《熹平石经》树立了儒学与书法的双重标杆。北宋时期,程颐、程颢以理学重新诠释儒学,规划了此后800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儒、释、道三者在中原的融会贯通,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内核。少林寺里的三教合一碑,见证了这一融合,也标志着中原在融合过程里的中心地位。
第六集 大河之歌
中原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集,其申《国风》的半数以上出自中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贺、苏东坡、柳永等,在中原大地上发出迷人的光芒。唐诗的俊逸潇洒,宋词的婉转旖旎,在中原大地上留下无数可供追缅的足迹。传统文人的一腔家国情怀,在范仲淹作于南阳的《岳阳楼记》中表露无遗.
第七集 大河之艺
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其理性写实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中原大地的美丽变迁。李斯的书法小篆,记载了历史中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动荡巨变。由南阳画像石而龙门石窟,流传下的是汉唐时期的绮丽与气雄浑。唐代的吴道子和颜真卿,分别以书画演绎了中原艺术的磅礴与风骨。直至宋朝,黄庭坚、郭熙和张择端的书画与以汝窑为代表的瓷器,构成了一种文雅到了极至的艺术景观。
第八集 大河之学
濮阳“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是中国6400年天文学历史的起源见证。东汉张衡、元代郭守敬分别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了浑天仪、地动仪与观星台等天文学奇迹。“医圣”张仲景以医济世,明朝朱载堉创造音乐上的12平均律,以及墨子在物理科学上的发现探索,都闪现出中原文明在浪漫之外的理性。
第九集 大河之风
由汉而来的灵宝“道情皮影”,濮阳大弦子戏是中华戏曲的活化石。明清以来,中原剧种有80种之多,尤以豫剧为盛,且至今散发出远古中原丰沛热情的“郑卫之音”。太极拳、少林功夫的名扬天下,同样得益于中原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第十集 大河之南
周公在禹都阳城兴建测影台,从礼制上确定了中原为天下之中的崇高地位。“中国”一词,亦源于此。由夏至今的4000年时间里,其中3200年,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中原成为一个吸纳、交流、融会和锤炼四方文化精髓的大熔炉,这也是中华精神的主脉。随着北宋汴京的沦陷,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北移,中原的辉煌随之终结。
[emule]
[/emu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