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查看: 275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趣话】中国古人的厕所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18
阅读权限
150
金钱
52270 充值
帖子
10588
积分
57968

五周年纪念勋章 终极勋章 三周年纪念勋章 爱心帮助勋章 版主勋章 灌水天才勋章 光影帅哥勋章 光影铁杆勋章 活动幸运勋章 开站纪念勋章 梦幻勋章 特殊贡献勋章 优秀版主勋章 在线王勋章 元老勋章 Vip勋章 金牌会员 活动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7 21:43: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个可笑的问题大家不知想过没有----咱们的祖先用什么擦屁股?

  现代人当然用纸,而且有条件的是专用的厕纸,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用印刷纸应急,文革期间还为此逼出过人命。我母亲的一个同事肠胃不好,开大会几个小时没完,他老兄就闹肚子了,那时当然随便找张报纸啦,可这居然就被他的对头逮住把柄了,原来那时每一张报纸头版都有最高指示啊。这小批斗会才开了一场,可怜的人就自杀了!听后骇然。

  扯远了,回到古代人的题目上吧。大家都知道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

  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又用的是什么?据考证基本上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因为准确地说它的用法是刮而不是擦。可是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所以竹片必须精心制作加工,其重要性甚至惊动天子之尊亲自关怀了。请看《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当然,有的地区的人更聪明,用石头,就是挑拣鹅卵石,这很符合现代环保理念,洗一洗又可以用了,又不消耗绿色资源,我看值得作为世界人民了解我国的先进文化的重要介绍内容。

  我说的以上两种东西都有考古工作者发现过,还有储存用的容器呐。老先生们经过一番苦苦考证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性质的文物,心情悲乎?乐乎?

  在清代其实就有人发现过这种古董,有个富家子弟有些呆气,整天拿着个黑乎乎的石头嗅来嗅去,有时还在脸颊摩挲不已,这玩艺就是他收藏的宝贝。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先生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一个不该忘却的世界纪录。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不过直至今世下乡官员酒足饭饱还有重演悲剧的,那悼词真是难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18
阅读权限
150
金钱
52270 充值
帖子
10588
积分
57968

五周年纪念勋章 终极勋章 三周年纪念勋章 爱心帮助勋章 版主勋章 灌水天才勋章 光影帅哥勋章 光影铁杆勋章 活动幸运勋章 开站纪念勋章 梦幻勋章 特殊贡献勋章 优秀版主勋章 在线王勋章 元老勋章 Vip勋章 金牌会员 活动达人

2#
发表于 2009-12-17 21:44:3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当然儒生都面有难色,不甘心受这份耻辱,一位勇敢的老先生义正词严地教训他不该如此使斯文扫地,现在革命成功,建立政权了,这像什么样子,传出去我们怎么教育老百姓?可能是刘先生本来就没架子,居然虚心接受,整理衣冠,以后上朝就讲规矩了,大家排列整齐,海呼万岁,刘邦龙颜大悦,脱口而出:做皇帝真他妈威风。从此将七不规范中的不准随地大小便晓谕天下,史载大汉社会风气在上级带领下为之一转。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书读得还不多,文明程度处于初级阶段,总会有反复。他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否则这可是皇帝逃跑最不方便的时候,太危险了。汉武帝是否由于痔疮便秘不得不形成在第二办公室办公的习惯,由于写史记的司马先生、汉书的班先生和这位皇帝都有仇,故意隐瞒了,我们有责任为汉武大帝考证出来。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富饶的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一件一件挑宝贝,把最好的几件先藏起来,其他的总要赏赐功臣后妃,孝敬老娘。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偷偷带回来的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正准备同乐,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北方土包子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话说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私人厕所不但修得富丽堂皇,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达到五星级服务水准。可是家中来了客人,看见这种光景,都不好意思去。王大将军就身体力行,亲自示范其妙处。只见他脱了身上的衣服一扔潇洒地钻进厕所,片刻工夫大便之后,穿着婢女准备好的新衣服出来,神情中充满骄傲。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当然,在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条件的,但是很可能还是要脱衣服。不论更不更衣,人们在排便时的痛快感受是无可替代的。这一肮脏但愉快的历程,所有的教科书中都不会记录,似乎只有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推广,这实在让我们的文明大打折扣。看看带着点历史臭味的故事,或许你会觉得,这刚好是对“发笑”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18
阅读权限
150
金钱
52270 充值
帖子
10588
积分
57968

五周年纪念勋章 终极勋章 三周年纪念勋章 爱心帮助勋章 版主勋章 灌水天才勋章 光影帅哥勋章 光影铁杆勋章 活动幸运勋章 开站纪念勋章 梦幻勋章 特殊贡献勋章 优秀版主勋章 在线王勋章 元老勋章 Vip勋章 金牌会员 活动达人

3#
发表于 2009-12-17 21:49:54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几朝帝都,王者气象。近几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全用在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们对“身居京城”的庆幸与感恩。

  然而,我自己的印象中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与西方是不能相比的,今天大城市繁华商业区初看情况还不错,可往往还是前门光鲜照人,后门臭气难闻。最要命的是旅游者找厕所之难难于上青天。当然我有个小窍门:大摇大摆走进宾馆,底层必有公厕,连纸都是免费的。

  古时候的情况呢?是否好一点?可惜,遍查历史,令人失望。我要介绍给各位的是一个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的北京城。友情提醒:下面这段历史最好不要在饭后阅读。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直陈时弊,将京城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厕所。北京还是在北方,这是不是有些耸人听闻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这严重得多。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不仅男人这样随便,甚至女人也将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夹杂着小便,人粪夹杂着牛溲马尿,北京城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站。当真是“重污叠秽,处处可闻”(据清代佚名《燕京杂记》)。再早些城市人口要少很多,还不致造成祸害,所以这也算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臭气熏天的北京城才稍微干净起来,中国历史上终于有了环卫工人与官员,就是名字难听:叫“粪头”。在其他开埠的城市,情况也差不多,在上海甚至由青红帮垄断,所谓“铃声一响,黄金万两”,浩浩荡荡的车队定时在早晨收马桶,招惹了他们可能黄白遍地,难以收拾。

  前面说到赵皇帝对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不过用翡翠珠宝黄金钻石打造便溺之器实属太过奢侈,就算见多识广也觉得匪夷所思。近来见到某台商在上海的黄金厕所,供记者拍照炫耀,与孟某有异曲同工之处,真不知将传于何人。不过这种人是没闲功夫读历史的,悲夫!

  话说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心态平和的皇家如厕比普通人讲究,也不过要求舒服一点罢了,小子窃以为这也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有个不可不清楚的专有名词叫做“官房”,而且每个贵人的专用物品有专门的太监保管。这规矩是严格执行的,需要时则发谕下去传“官房”,不知上面是否有什么特征可供分辨。由于这个名堂太名不副实,不知大导演拍“历史剧”是否该先读读俺的文章,免得闹出笑话。

  清朝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也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不同季节用不同材料的。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

  从资料看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当然,善后问题既然不用贵人自己操心,这也说不上是个缺点了。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这西太后就又讲究过分了。一天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底部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恭等她老人家下一次使用。我读到这里怒火中烧,万一她跑肚拉稀,如此繁琐的程序非得平日时时演习才可万无一失呀,否则稍有差池,后果岂不是几个宫女太监被活活打死!

  有人说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大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庚子年“闹拳匪”,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太后带着光绪仓皇逃窜(美其名曰西狩),这种宝贝也派不上号,此时就顾不得带上了。相必有些不便,不过路上饭也有一顿没一顿的,大便的次数自然也少了,再说了,活人还能被屎尿憋死,要是此时还穷讲究,那称得上可真的遗臭万年了吧。


================
(文章来源于网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

升级  46.24%

UID
387
阅读权限
50
金钱
3769 充值
帖子
3045
积分
5312

五周年纪念勋章 铜牌会员 梦幻勋章 光影铁杆勋章

4#
发表于 2009-12-17 21:54:50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不知道有没有人用过钱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升级  35.36%

UID
1185
阅读权限
60
金钱
8598 充值
帖子
3685
积分
10475

五周年纪念勋章 银牌会员 铜牌会员 优秀会员

5#
发表于 2009-12-18 07:31:26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这还有点门道,偶只是去方便而已
说英雄谁是英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Rank: 3

升级  51.38%

UID
1048
阅读权限
30
金钱
475 充值
帖子
260
积分
611

五周年纪念勋章

6#
发表于 2009-12-21 08:56:37 |只看该作者
太有意思了,如厕还有什麽多讲究。
政名嬴姓千年傳
永絕逆臣除奸黨
遠交近攻謀略綻
之后揮軍吞六合
王自稱皇四宇顫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论坛注册

关闭

友情推荐

【告示】已補檔115網盤禮拜地址匯總
以下地址的帖子下載地址均已補115網盤禮包地址,請知悉。 已經補檔的地址禮包,都是可以轉存的,因為發佈者ID已經加入超級VIP并通過實名驗證。 (大家也不要催,基本是每天一頁的速度。)

查看 »

关于我们|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粤ICP备10240225号 )   联系管理员

GMT+8, 2025-9-11 01:59 , Processed in 0.67620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Theme by Admin987.com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