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繁體中文
查看: 9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ree] [迅雷快传][铁西区\West of the Tracks][DVDRip][480P][1.4G\集][内嵌英字] [复制链接]

Rank: 5

升级  41.08%

UID
12129
阅读权限
50
金钱
2299 充值
帖子
5494
积分
5054

五周年纪念勋章 铜牌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 17:04: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文名: 铁西区
英文名: West of the Tracks
资源格式: DVDRip
版本: 4CD
发行日期: 2003年11月27日
导演: 王兵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影片梗概
  该片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4个小时的《工厂》、3个小时的《艳粉街》和2小时15分钟的《铁路》。铁西区是沈阳的重工业企业的集中区,创立于建国初期,在它辉煌的年代里,在铁西区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今天的铁西区里的工厂大多倒闭或转产,工人们大多下岗为生计而愁。影片《铁西区》所纪录的是1999年到2001年之间,工厂逐渐走向停产关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步崩溃这一大背景下,铁西区里的人们工作、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
链接
 世界上最长的纪录片是“世界纪录片之父”尤里斯-伊文思用4年时间在中国拍摄的一部12个小时的纪录片《愚公移山》。尤里斯-伊文思从13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直到90岁完成令人震惊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伊文思对中国有着言之不尽的钟情与厚爱。抗日战争、大跃进、文化大~~、改革开放,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伊文思都用他的摄影机为中国留下历史的记忆之镜,而把中国和伊文思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人物是周恩来。
  
 
娱论
“世界纪录片之父”尤里斯-伊文思曾用4年时间在中国拍摄了一部12个小时的纪录片《愚公移山》,素材带是200个小时。正如一位专家而言,影片的长短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有无价值与片子的长度无关,最重要的是影片内在的东西。《铁西区》的长度是引起我们对它关注的一个缘起,正如一个观众而言,之所以来看《铁西区》就是因为它的长度。
  抛开长度,我们从《铁西区》里看到的是,过去50年计划经济崩溃瓦解的缩影。《工厂》关乎的是整个体制、工厂的工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人。因而在很多时候刻意地大而化之,个人湮没了,他们成为不停在这即将崩溃的工厂依然涣散地工作着的铆钉,他们成为在浴室里忘记惶恐洗浴的一团团臃肉,他们的脸模糊在彼此的插科打诨中。这可能是3部中最实在最精心的一部,但是也缺乏真实人的展现和仅停留在外表、无从深入的挖掘。《艳粉街》,很“碎”,街上一群17岁少年的生活状态,浮,飘渺。这条街面临的还有拆迁,镜头从孩子深入到每个家庭。我体会到导演的无可奈何,毕竟家庭是一个个隐私的空间,那些孩子几乎是急切而兴奋地在镜头前表现着他们自己,但大人就难以做到了。《铁路》无疑是3部中最有温情的一部,很“沉”,可能因为是最后剪辑,各方面的考虑也成熟、自信,瓜熟蒂落的感觉。而且那段父子之情成为9个小时中最易被接纳的亮点。


简介:




获奖   2003年法国马塞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
2003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大影片第二名
第二届墨西哥城国际现代电影节最佳记录片


内容简介
纪录片《铁西区》 我闻到了铁锈味
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贾樟柯的《站台》和王兵的《铁西区》。要投票的话,只好一人半票。要写文章,看在话语权的份上,就是《铁西区》。
  只能是。那一年,王兵在我家放过短一点的版本,还没有结构,工人大哥的生殖器也还没有打上马赛克。
阳光灿烂,客厅是干净的。我闻到了锈铁的气味。夏天,我10岁,或者12岁,在工厂后墙下的钢铁堆里坐着,蚂蚁从脚下经过,树叶好像也散发着化学的、邪恶的甜腻,然后就下雨了……然后就过去了几年,《铁西区》在法国出了4DVD、9小时的版本,照例,马上就买到了盗版。我知道买盗版是支持王兵的一个办法,但法国人可能不理解。就像他们可能不理解20年前我在兰州汽车制配厂墙下度过的那个下午一样。但总的来说,他们理解,我们也理解,人类总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尤其是还有人在拍记录片,让误解和无知变得更小一些……
  这不是生活,就像记忆不是生活一样。哪怕90个小时,900个,只要有镜头,就是艺术。必然是。而我们对记录片的一种想法是,它最好不那么艺术,最好真实得粗糙、粗糙得野蛮。而《铁西区》也真实,甚至粗糙,但它不野蛮,就像王兵不爱说话一样,心里面全都是可以让人哭的东西,嫩嫩的。大段大段的,工作、聊天、边工作边聊天,生活无非如此,没有留下什么抒情的片段,哪怕是一个越看越有诗意的空旷的远景场景头。但这不是说,艺术都是诗意。或者说,诗意也不一定都空旷、寂静,有巧妙的节奏色彩光线的变化。王兵不是那样的艺术家,他给了我们一道漫长的风景,平静地容纳了生活和工作,以及作为生活的工作,几乎连一点情绪的曲线都没有,9个小时,只是从这里,哐,转移到那里。那些几乎连一点情绪的曲线都没有的工人,就这样存在了。可以想见,他们也就这样,迟早要消失了。这一点,就足够嫩。
  而工业是否也会消失?它那么重,肉体、磨破的鞋子、人的名字,都无法与之抗衡。人们只能等待、打牌,或在无谓的欢乐中浪费青春、长大,更好一点的话,就捡点或许有用的废料,拍着肚子上的赘肉,回家,洗手,吃饭。
  他们都不哭,看电影的人,为什么要哭?工业的意思,就是用巨大的轰鸣来兼并人的声音,有时候,也用巨大的空旷,让人的声音发出来而又显得毫无意义。这肯定不是绝望。但显而易见,也不能称之为希望。确切地说,王兵根本没有在绝望和希望之间犹豫,那些和他没有关系。他只是不说话,拍。
  记录片是用观察和选择来创造,心在里面,观众就能看到。9个小时,说长也不长,人的一生,有许多个9小时,连赘肉都来不及长出来。
  为了这9个小时,王兵花了多久,他自己也说不清,因为那就是生活。他端着DV,出现在工厂,找到一个位置、一个角度,然后静静地拍。这就是我闻到的铁锈味。
  □颜峻(北京乐评人)
危险,勿近:王兵作品《铁西区》
过程
  《铁西区》是部纪录片,DV拍摄,APPLE剪接,片长9小时有余,分为《工厂》、《街》、《火车》三个部分。全部拍摄于沈阳铁西区,拍摄时间约为1999至2001年。
  王兵在鲁迅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去铁西区的工厂拍图片,算是作业。但后来的事情是他个人的兴趣。有关他个人的情况我在后面一节中再说明一二。他的个人兴趣是去了数次,图片的范围扩大到作业之外。我个人有兴趣组织一个展览看一看王兵那个时期的图片。
  然后是DV,他到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租了一个松下的EZ1,前后几年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用那架机器拍的,300多小时的素材,租金早够把机器买下来的了。那架机器经历过的所有考验足够让它进入博物馆,看过《铁西区》里各个工厂的环境的人更能明白那架小机器经受的是什么物理、化学意义上的考验。
  拍摄过程以工厂开始,涉及整个铁西区。开始吸引王兵的多少有形式感的东西,而后大面积的改造排山倒海一般到来,从工人自发性的拆除到整片的推平。从而从工厂延伸到疗养区、家属区、运输部门、家庭内部等。
  拍摄过程中比较费解的是王兵如何将自己融入了那些工人和居民之中,以至拍摄他们正常和怪异的工作、生活场面而不招致他们的反感。时间可能起到了最大作用,就是王兵在那里泡了很长时间,用漫长的时间与他们呆在一起,拍或不拍,直到他变成像是个路过的无职业游荡亲属、牌友,小摄像机成了人们随意放在桌上印着“劳动模范”红字的搪瓷茶缸、铲子、毛巾。
  剪接的过程之漫长与拍摄的漫长相类似。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李宏斌带王兵来找我,大概是2001年,当时我正埋头写有关DV的《一个人的影像》,王兵说他已经拍了150个小时的素材,李宏斌分明认为我能在剪接方面帮他一下,给找点钱,或在技术上给些说明,或能争取点国外的资助。当时近似规模的东西,只听说过有人在拍三峡,后来才知道是蒋樾(如今情况变了,又有了冯艳、李一凡、章明等人的新老三峡纪录片,搞个三峡影展会蛮好玩),而且我没有途径也缺乏能力给王兵找经济上的出路。他们离开我这里的时候肯定很失望。王兵当时估计还需要7万元把后期做出来,我估计要20万。
  哪里想得到后来还有超过150小时的素材又拍出来了。在此期间帮助了王兵的很多人中,有两位比较有意思。一是艾未未。王兵在美术圈子里转了一段,有次去老艾家,两手空空,两兜空空。老艾见他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窘迫,就让老婆陆青去拿一万元钱,虽然王兵一再解释他当时的困难不是钱能解决的,但一万元他还是收下了,而且老艾不让他打借条,算是白送的。当时王兵确实窘迫到极点,连继续买磁带的钱都没有,拿到钱第一件事是去买了二十盒磁带。
  二是林旭东。我与林旭东都承诺王兵从头到尾看一遍他的素材,我没做到,老林做到了。按每天看十小时计算,全部看完要三十天。王兵自己非常熟悉那些素材,他也只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他帮王兵找了个公家的机房,人家白天干活他们夜里干活。
  王兵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有工作、生活两个部分,另外他犹豫的有关少年人生活的部分,兼跨生活区和铁路上的一对父子。结果剪出来的第一个版本不分片段长达五个小时,比较明显地能看出作者在前半段集中精力于工厂工人的劳动和疗养,后面逐渐模糊。
  林旭东直接动手剪接了一段,后来王兵自己购置了电脑在家里做。这个阶段有几个老外起了不小作用,一个是剪接师亚当,是个混在北京英国人。还有柏林电影节和鹿特丹电影节的人,后者的赛门至今仍在给予王兵帮助。
  内容
  新的版本长九个小时多一点,第一部分《工厂》长达近四小时,记录该重工业区三家大型工厂最后阶段的正常工作和拆除,中间大段的是工人的劳动、休息、争斗、洗浴、疗养、娱乐、嘱托、抱怨、彷徨、愤怒、热情、无奈、绝望、焦虑、感伤。
  影片直接从车间内休息的场面开始,接着是洗浴、争斗,他们谈论的内容主要是喝酒和赌钱。严肃的话题是哪一家工厂又黄了、那家厂的工人的出路。然后是漫长的工作场面。从一个庞大的厂区掠过,到另一个厂区,又是漫长而费解的工作场面,作为外人我们总在猜工作中工人的某些具体动作的具体意义,往往这个意义在镜头的后半部或下一个镜头中得到答案。金属泡在酸性溶液中,空气中漂浮着蒸汽,工人手中拿着些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工具。
  间歇时,有个小班组开会,班组长对大家说:今天是最后一天上班,大家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注意安全问题。然后是最后一天上班的情况。明天工厂会变成什么?
  几个月之后,若干工人回来在休息室和车间里转悠,看还有点什么零碎可以拿走。
  疗养院是为一些从事污染工作的工人预备的,是乡下的几排平房,板床上下铺。一群大老爷们无所事事,连扑克都懒得打。两个胖爷们光着膀子躺在一张单人铺上。公共休息室提供给大家的唯一娱乐是台电视,先后三次休息场面一次是工人自己唱歌、二是主旋律电视歌舞晚会、三是看**。前后三次他们的表情、姿态都出奇地类似,以木然为主。有片小池塘,俩胖爷们用塑料袋在里面走来走去捞鱼,水刚到膝盖深。可过了一会抬上来一位,别人说是淹死的。同事们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公家给多少抚恤,他们觉得应该是三万元左右。
  然后就拆了,高大的厂房成了一片瓦砾,工人们没能拆走当废铁卖掉的东西,有组织地卖掉了。剩一根光秃秃的烟囱。
  后两个部分说简单一点,假设读者早晚会看到这部作品、而且有愿望看到它。
  《街》长三小时左右,一片平房,垃圾堆在平房之间。开头是大雪中的彩票销售大会。前半段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下岗的工人们聚集在一家小卖部议论如何发财,他们相互叙述别人如何发财的故事、琢磨捣鼓报废车辆跑两年运输等;另一部分是情人们的生活,17-20岁的七八个男女,个别还染着黄毛搞得像个韩国人,互相写情书、送花、约会、分手。他们到小卖部来的时候与他们长辈的闲聊完全不一样,只聚在电话周围,打完了就走。一个挺好看的女孩子被男朋友甩开了,满脸惶惑的站在平房与垃圾堆之间的黑雪堆上。
  《街》的后半部分大致也由两部分的交替组合而成。一是在家里,青少年们在炕上搂在一起或听父母训话,长辈们在做饭劈柴之余讲讲一辈子的感悟,个别青少年讲讲未来的梦想。另一部分是拆迁,大家去排队领号、打听情况。有的人爬上房自己动手拆自己的家,有的人找亲戚借钱。最后,都没了,雪原中连废墟都看不到,远处崛起着新住宅楼群。
  《火车》长不足两个小时,主要片段是大段的火车穿越铁西区的空镜,穿过一个个工厂,穿过道路,大雪飞扬或烈日炎炎。铁路边的货场住着一对相濡以沫的父子。
  形式
  王兵为他的这个作品选择了严格的形式。他自己肯定能更好地总结。
  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作者严格地不露面。王兵自己没有在画面中出现,甚至没有在声音中出现。比较熟悉纪录片的人知道作者的出现是件很常见的事。比较熟悉九八后大陆纪录片运动的人知道小摄像机拍摄的纪录片中永远有个作者的声音,从摄像机后面发出,留在声道中。有些是有意的,如《盒子》,有些是无意但必须的,如《铁路沿线》。作者在作品中的存在是纪录片的当代性质之一,是迈克尔 莫尔、德巴东、瓦尔达的做法。取消作者的存在让作品回到一种古典的形式感,好像作者、被拍摄者、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有种工业时代的影像叙述形式。
  为取消自己声音上的存在,王兵甚至从头到尾没有向他拍摄的人提一个问题。被拍摄者如果想讲话,是他们自己讲的。大部分场面没有对话,有对话的大部分场面是人物们互相说话而不是与摄像机交流。很少的场面中人物开始对摄像机说话时,多数有种非常揪心的效果,如《火车》中的儿子坐在床边经过漫长的呆滞后把随身听耳机取下来对摄像机说:我给你们讲讲我的事吧。
  取消作者的存在既非常困难、也有可能很虚伪。幸亏这些问题我们不必有答案、可以继续争论下去。王兵的全知式视点当然可以被怀疑,这与他影片的长度相对应,这是他形式感的第二个特点。
  影片的长度让人怀疑王兵有个全知式的野心,其大而无当与不可实现等同于工业时代咱们的计划经济。有没有一部影像作品可以号称涵盖了整个空间和整段时间?如果有,《铁西区》非常接近。有没有作品胆敢包括它拍摄的地区和时代的所有人物?如果有,《铁西区》也非常接近。而且《铁西区》没有因为它的广度和长度牺牲它的深度。
  幸亏,这也是一个我们永远可以质疑的形式感。我个人非常害怕所有没法让人怀疑的东西。让人怀疑的东西只是把问题摆出来而已,不让人怀疑的东西或者是问题太大不能被怀疑,或者是隐藏得太好了,会带来恐惧的效果:明明我知道它不可能是完美的,怎么看不出哪里可疑?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怀疑论者的个人看法,信徒们可以指责我没有信仰。
  幸亏有些问题可以争议,我对不可争议的东西充满蔑视,它们失去作为话题的权力也就是失去了生命。
  有关长度,拍摄纪录片《厚街》的周浩怀疑《铁西区》的长度,经常有人怀疑王兵是否刻意与观众作对,文青和教授都在质疑。我也在质疑:
  最近王兵私下表示他想找个机构,某个严肃的基金会之类的地方,把他的300小时素材捐出去。他根本地相信其资料价值,也顽固地相信现在的完成片是唯一的版本。所以素材已经可以放弃了,现在距第一盘磁带的拍摄已经有五年,尘归于尘,土归于土,磁带会变成塑料条和一些磁粉,他希望有机构愿意收留并想出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来保留。这愿望很常见。我还在后悔当时没有与他观看整整300小时的素材,如果在别人收藏的过程我有机会的话,还会设法多看一部分他的素材。
  这就是我对其九个小时长度的质疑。
  《铁西区》形式感上其它的特点都是废话,比如光影控制得非常好、王兵既懂构图也对节奏有种把握、话语的干练等等,虽然对作品的成功非常重要,但相对于视点的野心和长度的狂妄,那些特点只是些技术细节。
  王兵
  这两年写这些东西我得罪了很多人,有特别亲近的,也有本来就很疏远的。至今没有打电话威胁下次出门别遇见他的,但有个把要起诉的,有半夜发短信破口大骂的,有在网上投匕首的,也有表示以后不希望再见到我的。低调的人们往往希望别人少谈论他们。王兵是个这样的人。在此谈论他,希望偏差尽量小,也希望被谈论的人和读者都不把谈论的内容当作隐私。
  王兵生于陕西农村。14岁时因家庭变故(父亲因公去世)被招到西安城里顶替长辈的工作。从此在那个设计研究院呆了十多年,从小工一直变为在总工办坐办公室的。他描述那段时间就是国家单位的生活:没事干。然后考上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图片摄影。上学的后期断续去铁西区拍摄图片。上完后又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了一年摄影。
  王兵长期与艺术青年来往,与摄影、个人影像、先锋艺术的圈子都有点联系,也作为摄影或助理给别人打过工。朋友很多真谈得来的有限,脾气一般但生活还算稳定,挣钱少借钱多,在北京大部分时间租住在东边的郊区。
  他偏爱谈些巨大无比的文化艺术话题,而且比较接近偏见,起码其看法经常留有比较大的争议空间。但确实经常思考并且有个人看法。比如没有看完整《武训传》却到处鼓吹那影片的影像和赵丹的表演,别人问他对中国电影现状的看法他却从《定军山》说起说到1948年的《小城之春》就不再往下说了。与王兵谈话要非常有耐心,与看他的影片一样,同时他肯定也正是由于这些特质才能在工厂里与工人们呆得住,就是非常有耐心。
  他觉得他这辈子的作品可能止于三部。第一部有关工人,已经完成了。另两部分别有关农民和知识分子。
  如此简洁的作品理想让人想起蒋樾、段锦川、康健宁故意为之的工、农、兵系列(《幸福生活》、《拎起大舌头》、《当兵》)。当中本来有更年轻一点的李红拍摄城市游民的《和自己跳舞》。这些作品应该被描述为21世纪之初中国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也是知识分子人文关怀能做到的最高点。
  但王兵的东西有点不一样。比如伤感等情绪性的东西,以及形式感的东西,有时让人感觉比其现实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还更大一点。而且叙事性更弱,因而与电视台可以播放的标准相差太远。
  农民的那个作品,他倾向于拍摄一户陕西农民的四季。知识分子的那个作品,他倾向于处理精神不正常、处于被管制状态下的所谓知识分子。这两个作品从原则来说均既有可能是纪录片也有可能是剧情片。但无论任何一种类别,都将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制作。王兵今年35岁,说不定到他40岁大家才看得到他下一部作品。
  《铁西区》知道的人已经非常多了。但他的生活仍然很窘迫。他去年从筒子楼搬出来,租了套两室的房子,但是与朋友合住的,里面共住着两对。渺小的理想之一是买处离花家地(中央美院)不太远的一居室。王兵算来算去他只能满足一千元月供的房子,可实在找不到这么便宜的。
  2004年元旦前他决定还钱,就把银行的钱都取出来了,开了一张十年来他借钱的单子,背着满满一书包现金去邮局一个个地寄。只有一笔找不到主人了,那个朋友离开北方去广东肇庆规划局工作,而那个局说他早已离开了。
  王兵女朋友赵银鸥与他一起从沈阳来北京时,两个人总共有700元钱,一些家具是他们自己动手用木头钉的。在制作《铁西区》的漫长时间中,王兵经常处于无收入状态,而且还要花钱去沈阳,赵小姐一直在支撑。
  背景
  我没有能力全面讲述《铁西区》的背景。只能讲我知道的和看到的。
  1994年前后我还跑过一段供销,与我特别熟悉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这一段。去过沈阳电池厂。全厂三千员工全回家了,雇着一二十个保安看守,不敢用原来的员工,是另外找的。只有一个车间有十几个人在干活,因为他们接了一个小订单,只好小规模生产,女工们拿着形制奇特的小勺往电池形状的小筒里填黑色粉末。手工工作方式当然让我非常惊讶,而且她们身边就放着看上去非常先进的机器。然后是个很复杂的故事:机器是领导出国考察买回来的,花了很多钱,但后来才知道原材料也要用国外的国内的不行,成本太高,没开几回。那是老领导时候的事现在他们已经退了。而且机器一开必须生产量很大,现在用不上。等等等等。三个厂长都不在,办公室里坐着个实习的女大学生,问什么都不知道。厂长们据说都出去催债去了,三角债拖着他们即使接到订单也没买原料的钱。
  街上的情景也很让我吃惊。大片的地区一看就是四五十年前的平房,而且还不是住宅而是小商业区。当时我假设工人住宅区中有更古老、更简陋的平房。
  1997年前后在天津拍片,找了几家工厂,见到一些在岗的工人和下岗后再就业的工人。进了天津自行车二厂,看了,还没来得及拍摄。被请到局子里去:说说清楚。为什么说清楚?有什么要说清楚?局子里的人穿着便衣一味强调他们是依照北京有关部门打的招呼来询问、阻止的,并要求以后不许说出去。后来我们了解到那家曾经有近两万人的工厂几乎全面停顿之后,在我们去拍摄之前的两个月刚有六千工人静坐,把一座立交桥堵了一天。
  另一个有关效率的话题,即国家单位没事干。国营工厂窝工、没事干是正常状态,见过很多上班打扑克的,去食堂吃饭议论的也都是玩的事情,女工不打牌打毛衣议论婚嫁和孩子。等单位黄了都急了。反过来说也一样,因为假设他们一直在非常积极地工作,他们的工厂也一样会黄掉。头巾气的议论之一是谁都没有教工人应对失业和再就业,这话是颠扑不破的废话,因为谁也没有教过领导如何雇佣和解雇。大家混事,可不混事又能做些什么?
  拍清末洋务派电视剧的人居然找到过19世纪末的大型机械还在运转使用;街上在上映电影《**去安源》,那是个工人运动,过两年没准有人写个工厂调查报告。
  后来我才知道中国很多城市都有铁西区,好像有铁路的新兴城市经常都有,比如邯郸有、安阳也有。
  背景的另一方面是《铁西区》激起和可能激起的反响。该作品在国内放映的可能性有多大?纪录片的法规好像比故事片更宽泛笼统,但《铁西区》肯定放不进任何一个被允许的传统传播框架。王兵在这方面也非常小心,他只有选择地放映。有不少人,包括我,认为应该让最大多数的人看到这部作品,社会意义上的需求比创作意义上的更强烈一些,所以当然怀疑王兵的谨慎是否过分。但回想起穿便衣的人怎么问话,又会觉得再过分的谨小慎微都有道理。真相危险,口径万岁。工厂勿近,局子不远。
  在国外某次放映时有自称来自沈阳的人站起来质问王兵:你是哪里人?你这个西安人凭什么把我们沈阳拍成这个样子?
  拍外滩、金融街、二沙岛的人很多,比拍拆除工厂的人多很多倍。我没有王兵那么谨慎,话语既不像他那样干练,也不那么宏大深刻,就是说我经常讲废话、与细节较真。所以如果读者觉得拍铁西区与拍外滩是个话题,请给杂志来信说明观点。如果认为应该拍外滩的人比较多,我就停下《看不见的影像》不写了,以后专写《看得见的影像》,与大家探讨《惊涛骇浪》和新闻联播这些最容易看到的影像到底是什么。


                                         DVD 封套


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

升级  54.3%

UID
12314
阅读权限
50
金钱
4604 充值
帖子
2198
积分
5715

五周年纪念勋章 优秀新人勋章 铜牌会员

2#
发表于 2013-2-1 18:25:13 |只看该作者
尽管很长,但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谢谢楼主分享,辛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论坛注册

关闭

友情推荐

【告示】已補檔115網盤禮拜地址匯總
以下地址的帖子下載地址均已補115網盤禮包地址,請知悉。 已經補檔的地址禮包,都是可以轉存的,因為發佈者ID已經加入超級VIP并通過實名驗證。 (大家也不要催,基本是每天一頁的速度。)

查看 »

关于我们|光影久久华语电影资料库 ( 粤ICP备10240225号 )   联系管理员

GMT+8, 2025-9-13 03:45 , Processed in 0.08869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 Theme by Admin987.com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