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谁共鸣 于 2011-11-8 19:10 编辑
传说中的2011.11.11——本世纪最大的光棍节,就要到了。其实,远在一两个月前,与光棍节相关的各种商家促销,民间活动已经悄然展开。仅从影响力和参与人数上,光棍节已经成为不逊于端午节、情人节,超过重阳节、万圣节等的民间大节。
与春节等土节、圣诞等洋节不同,光棍节是完全由中国民间自造的节日,与「8.3妇男节」类似。而「自造节」中有光棍节这种声势的,仅此一个。为什么光棍节能脱颖而出?为什么本为孤单而造的节日,会成为全民的狂欢?从光棍节中,我们隐约可以探知中国都市人的生存现状。
光棍节是怎么变成一个「大节」的?
观念转变:单身是种生活方式,与「没人要」无关
可能最早造出光棍节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节日会在今天这么火爆。11月11日,因为并排四个一,像一个个形单影只的人,于是天才网友就冠之以「光棍节」的名号。我想造出光棍节的人本身一定是个光棍,这个节日不叫「单身节」、「孤单节」,而偏偏叫光棍节,这其中的自嘲和玩笑的意味不言自明。中国是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一个人成熟与否,一个很关键的标志就是成家与否。有配偶,起码是有固定的男女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单身好像只有一个理由:没姑娘喜欢or没男人要。
风水轮流转。时至今日,单身不仅不能以「没人要」来一概论之,反而很多人的单身被贴上了「小文艺、小清新、不随波逐流、眼光高」等标签。剩女也不再是被人剩下的意思,而是「她们」选择剩下了「他们」。标榜自己单身,宣扬自己的光棍身份,不仅不会被人轻视,反而会有一种青春昂扬的感觉,比人妻、奶爸之类的身份牛X多了。
商家催化:买卖人眼里,1111就是一捆捆的钞票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眼里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理,一个光棍节,单身的人看到「脱光」的契机,电视台看到《非诚勿扰》之类的节目策划案,社会学家看到了大众婚龄推后的社会问题,而在商家眼里,无论什么节,只要是全体消费者心中有共鸣的节日,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字:钱,钱,钱……那一串1111的数字,就是一捆捆的钞票,让所有买卖人口水不已。你现在随便打开哪个网页,准能在边边角角看到某东的「光棍节不耍单儿」促销、某宝的「光棍节5折营销」、某品的「光棍节现实免运费」等广告……正是有了商家的介入,光棍节才从精神到物质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节」。
有需求要消费,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消费
老百姓对节日改造:或为吃喝,或为玩乐
在时尚界,有这么一个说法:时尚是给人创造需求的,时尚杂志的作用,就是把一些本来不是人类必需品的东西,包装成人类——尤其是女人——急需的,彷佛没有它们就活不了了。时尚杂志会告诉女人,你需要更多的衣服、更漂亮的鞋、更贵的包包,这样才是女人。于是这些其实本不是迫切需要的衣服、鞋、包,在被时尚杂志「毒害」的女人看来,就成了必须要买的东西。她们或节衣缩食,或把男人当银行,去买那些物品。这个过程就是时尚界的「制造需要——提供物品——通过消费——满足需要」的过程。
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有「找乐」的需求。中学政治课上,大家都学过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本来社会的文化生产就不多,还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制造那些看都没人看的电视节目,人民群众只能自发找乐了。中国人找乐的方法,无外乎吃喝玩乐,于是,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可以归到找个借口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上: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八月十五叫月饼节,端午叫粽子节,情人节吃巧克力,国庆节吃大闸蟹……而那些洋节、自造节,更多被当做一个玩乐的借口。西方过圣诞,都是商场关门回家过节,咱们正相反:商家通宵营业,消费者像不要钱一样杀入商场血拼。像光棍节这种自造节,「单身派对」、「脱光集结」之类各种名目的聚会聚餐层出不穷。一句话,老百姓平时活的辛苦,想借着这个节那个节的,乐呵乐呵。商家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放大了这种乐呵的需要,提供了种种乐呵的便利。正是买卖双方的这种你情我愿,使光棍节等各式节日越过越大。
节日进化论:土节=放假,洋节=消费,自造节=扩大内需
其实仔细想来,无论土节、洋节、自造节,其实质无非是四个字:花钱找乐。前几年,社会各界对当代年轻人重视过洋节,轻视传统节日表示了种种的担忧。国家也顺应这个呼声,把清明、端午、中秋三节升格为假日。至此,几乎所有「土节」——无论是传统土节还是五一十一这种新式土节——都与「放假」二字联系了起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留下买路财」,假日经济这个天才创意,为国家扩大内需的大政策带来诸多帮助,这点无需多说,谁手里没几张排队买的回家火车票呢?
但只靠假日经济,不足以满足扩大内需的需要。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我们对国外文化的接受,圣诞、情人、复活、万圣之类的「洋节」堂而皇之进入普通中国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了一个个花钱的理由。而事实证明,老百姓找乐的需求还在增多,这才有了后来出现的光棍节等自造节。这些节日因为不会造成大的社会问题,又能有效促进内需,因此官方采取的是放任乃至纵容的态度。一个我们都认可的常识是:一个社会现象之所以形成,大众的选择是一方面,官方的态度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一点。各种以花钱找乐为最终诉求的节日之所以能够红红火火,官方的默许肯定是原因之一。
名为光棍节,实为剩女节
女光棍越来越多,光棍节才真正成了「节」
「光棍」这个词,字典上的本来意思是:没有配偶的男性。狭义指的是未婚男性,扩大一点的话,离婚、丧偶男性也包含在内。如果「光棍节」只按照这个字典的本来意思,只给单身男性过,那即使再过一百年,它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红火。光棍节之所以成为今天这般全民狂热的节日,原因有很多,但终极原因,是单身女性的介入。把单身女性称为「女光棍」,扩大了字典上光棍的定义之后,光棍节才成为了全民的狂欢。
「如今有80%的商品被女人购买,现代经济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女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著名女性主义者杰梅尔·格里尔在《完整的女人》一书中这样评价女性对消费的冲击。再简单一点说:商场主要是为女人开的,商品主要是为女人准备的。任何一个节日要想刺激人们的消费,必须要有女人的介入。即使男女都参与的节日,女性也一定是那个消费主导者。所以情人节里,买花的是男人,捧花的是女人;光棍节里,开单身派对的是男的,派对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的女孩质量。光棍节之所以在前几年没有近几年显得火,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很简单:近几年,单身女性逐渐增多,剩女成了社会问题。于是,光棍节也就成了社会性的节日。
有情人终成房奴,有房人终成眷属
光棍节专题的最后,我未能免俗地说到了剩女问题。「剩女」一词在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对「剩」字中蕴含的贬义很是气恼。但如今,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大大减少,社会上已经逐步接受所谓剩女,是主动选择的一种结果,不是男人不要她们,是她们还没找到配得上自己的男人;不是男人剩下了她们,是她们选择剩下了他们。
但剩女终究是个存在的现象。剩的原因万万千,但最通俗最具普适意义的,就是一个字:房。因为一个房字,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现在再提因为房子问题使社会上剩男剩女增多,好像显得落伍并了无新意。但正如梁文道在他的《常识》一书序中提到的,新闻时评类文章本应生命周期短暂,因为评论文章中批评的社会现象,按正常的情况应该迅速改观。一旦问题改观,则文章的意义就该失去。然而他的时评文章不仅在几年后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因为预见到了几年后的发展结果而有了经典意味,被收集成书。剩女问题也是如此。几年前的「丈母娘推高房价」,「高房价推迟婚龄,造就大批剩男剩女」,「房价剥夺当代年轻人的理想,买房结婚成了终极理想」等报道已让我们熟悉,今天再度提起这些议题,居然历久弥新。把新闻写成了经典,这是当今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特权。花不起买房的钱,只能花小钱在光棍节自娱自乐。貌似红火的光棍节,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