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的发展,将严肃的阅读行为,从以往的学习领域走向大众生活。电子图书究竟有何影响?在早前由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主办、三联书店合办的「阅读的视野」对谈会中,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社长邝子器、漫画家江康泉以及自由撰稿人张薇等人作为嘉宾出席,与读者一起讨论电子图书的现状与未来。 电子图书究竟是否属于传统的「书」的范畴?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已经在今年购买了一千部iPad,供学生进行讲义阅读、数据共享以及书籍查询。数字教学互动实质上意味着电子图书的地位已经在更为严肃的学术领域获得了认可。但是自由撰稿人张薇则提出一个较为冷峻的问题:电子图书究竟是技术还是文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关键在于读者,他们不能够随波逐流地阅读和思考,用自己独立的思维去整理电子图书的信息。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电子化。江康泉就以自己创作的漫画为比喻,认为漫画这样的轻松体裁可以电子化,但是严肃的文学或者是学术著作,则传统书籍更具有优势,且电子书对有些美工方面的设计事实上也无法处理。因此,电子图书的运用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界限。 电子图书涉及的另一个极为引人注意的问题,就是版权的保护,其中尤以华人社会为最。邝子器尖锐地指出,版权的保护,事实上与电子图书的发展需要一个调整,对传统版权的弱化恐怕将是必然的趋势。他以音乐为例指出,作曲家、歌手对版权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书籍的作者以及出版社。以往,音乐人团体对于侵权行为会采取严厉的反制措施,例如,苹果公司就曾遭遇过音乐下载的法律争议。但是后来,音乐下载开始变得普遍化,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作品的传播。图书也是如此。事实上,出版社对电子图书存在着抵触心态——一旦电子化,其实就没有人愿意再逛书店,整体的图书销量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电子图书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完全回避也非长远之计,所以对策一般是在书籍畅销期后,再将书籍进行电子化处理,以此来保住传统书籍的销量。因此,销量与版权的双重考虑,促使书商会对电子图书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 阅读传统的积累 对谈会中,本报记者提出了一个关于本港长远化电子图书发展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即「时下,人们往往喜欢将香港的电子图书发展与欧美进行横向比较,但欧美的电子图书是建立在传统阅读已成为社会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底蕴,但香港社会的文化积累是否已经达到了以电子图书替代传统图书的阶段?电子图书的发展又是否会对香港人的文化积累产生负面影响?」 邝子器认为,电子图书的发展速度更多体现在工具运用上,但是对文化的影响则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香港的图书市场其实相对于中国内地、台湾等地,甚至欧美地区,是非常狭小的。电子图书的影响实际上主要在市民社会中,当然,学术界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科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子图书的发展。但是,传统图书与电子书籍之间的整体态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方面取决于读者对电子图书的接受意愿,也取决于市场整体的时机是否成熟,在这之前,传统意义的出版社、书局实际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故而对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 此外,也有听众提出,电子图书的发展,尤其是新型阅读工具的运用,也会让学生有可能形成抄袭的习惯,不利于正确学习观念的培养。就此忧虑,张薇表示赞同,她指出,目前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读者拥有了许多高技术含量的阅读工具,但是却对阅读本身的兴趣在不断下降,对新技术的膜拜反而有可能本末倒置。 整体来看,电子图书的前景仍然大体乐观,但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把握好与传统阅读习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更为重要的则是如何在新电子技术不断改进的背景下,保持大众对阅读的传承。 |